以海为本
在碧浪清波中“耕海牧渔”
10月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记者来到侨港镇,一艘艘渔船依次驶离侨港码头,一些小船在忙着运送补给,运输海鲜的车辆在岸上穿梭,相互连通的街巷熙熙攘攘。
“45年前回来时,除了从越南漂回来的几百只小艇,这里什么都没有。”60多岁的吴方权是一名越南归侨,1979年在侨港安置下来时,才19岁。吴方权亲身经历了侨港镇从无到有、渔业生产从弱到强的45年,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节点时间。
“1979年回来的时候,这里连基本的港口设施都没有;1988年,有一部分渔民去广东买回十几艘渔船,那时我们都叫‘珠海船’,作业方式变得多样;1991年,‘珠海船’发展到百来艘,这一年侨港的渔货交易量超过了10万吨;2006年,侨港渔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因为有了国家的专项补贴,许多渔民都乘着这股东风换了铁壳船,抗风能力大大增强,可以远赴南沙进行捕捞作业。到了2017年,侨港的铁壳船增加到400艘。”吴方权粗略统计,近10年,侨港每年的渔货交易量都在30万吨以上,去年年产值达到20亿元。“一些实力雄厚的渔民装备了先进的导航和捕鱼设备,捕捞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近5年单户的年均产值达1300—1400万元。”
侨港,全国唯一的安置越南归难侨建制镇、全国最小的镇变身渔业强镇,这是北海渔业发展史中的一段传奇,也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40年渔网织梦,北海的渔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俯瞰侨港,昔日小渔港现已变身渔业强镇。
周祥鹏 摄
据最新统计,北海目前拥有北海内港、电建、南𬇕、营盘、高德、石头埠、沙田、涠洲和大风江9个渔港,其中中心渔港2个,一级渔港3个。我市纳入渔船管理共4774艘,全市渔业捕捞管理公司共47家,有173艘渔船赴南沙海域开展渔业生产,19艘远洋捕捞渔船分别在安哥拉和毛里塔尼亚海域生产。2024年前三季度北海渔业产值拉动强劲,同比增长5.4%。
渔港建设全面夯实、海洋捕捞业稳步发展,深海养殖发展的势头也随之不断增强,设施渔业规模逐渐壮大。
10月底至11月初,北海鑫冀海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600多亩金鲳鱼就要起网收获。董事长杜晓艳从四川来北海16年了,2017年注册公司转行养鱼。“海产品的市场需求未来将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不断完善,海产品的保鲜和运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一块更是大有可为。”从一开始的养殖“小白”,跟着扶持政策的引导、养殖大户的经验借鉴做到现在,杜晓艳的公司深海养殖年均产值达2000—3000万元。
“我对北海有信心。”杜晓艳告诉记者,她下一步将把市场逐步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让北海的水产品走得更远,目前正在办理产品直供手续。
近年来,北海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撬动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小棚对虾养殖等设施渔业,培育渔业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共建成深水标准网箱1814口,小拱棚逾1.6万张。随着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现代渔港经济区的“蓝色粮仓”推进建设,我市养殖品种日渐多样化,高附加值、高质量的水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远销海外,提升了北海在东盟乃至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今年以来公司订单不断。”北海市宽利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北海市女企业家商会会长岑卫霞告诉记者,订单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香港和东盟各国。
“我的企业是踏着北海开放的春风走向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岑卫霞的祖父辈都是渔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最传统的渔业作业养活了一家人。岑卫霞从自己跑渔港拿货,到上世纪90年代初搭起外沙岛第一个海鲜大排档,再开设家庭作坊式的海鲜加工场,几经迁移,今天终于拥有占地面积30亩,集水产养殖、收购、深加工、冷链仓储、出口贸易为一体的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岑卫霞本人也从一个渔家女成长为广西水产业的领军人。近几年,公司顶住经济大环境的压力,产品出口俄罗斯、韩国、墨西哥、非洲、东盟等地,产值逆势上扬,年均产值超3亿元,与创业早期年产值1千万元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记者从北海市海洋局获悉,北海是广西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品加工占全区70%以上份额。目前我市涉及水产品加工的企业有1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水产品总量116.34万吨,全区排名第一,同比增长幅度接近5.7%。
北海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北海市2023年出口水产品8.4亿元人民币,较世纪之交的2001年水产品出口增长21倍。北海海关企业管理与核查科科长何华介绍,近年来,海洋牧场、‘蓝色粮仓’进一步释放发展新动能,为北海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发展为要
夯实海洋强市重要支撑
北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
10月18日上午,记者在铁山港公用码头看到,多艘货船正在泊位上装卸货物,装载着集装箱的卡车穿梭往来,现场生产一派繁忙。载有4.4万多吨木片的“中龙02”号货船,从越南蔡兰港跨山越海而来,正在6#泊位平稳有序地开展卸船作业,木片将全部通过皮带机直接运送到码头后方堆场。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含铁山港作业区在内,北海码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231.1万吨,同比增长逾7.8%;其中集装箱吞吐量75.68万标箱,同比增长超过16%。
2006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发展铁山港(临海)工业区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战略重点。北海随后确定了以大航道、大码头、大港口引来大项目、大企业、大物流,尽快将之建成为临海大工业基地的发展思路。
一个深水码头,可以打通四海,成就一座城。2009年12月,铁山港正式开港。
2010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临港产业项目。至2012年,铁山港昔日的一片海滩涂变成前景广阔的深水港区。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首站来到北海。在铁山港公用码头,总书记作出了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等重要指示。
北海的港口建设开始加速。2017年6月,北海市成功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北海市“打造好向海经济”带来了巨大机遇。
2019年12月19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北海市作为“打造向海经济”的策源地,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推动向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先后编制实施《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的若干意见》《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等,多引擎驱动向海经济快速发展。
“我是在铁山港开港后第二年来到这里工作的,亲身经历了铁山港的成长。”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铁山港作业区副经理高峰告诉记者,铁山港在起步运营时只有两个泊位投用,集装箱很少,2012年码头的吞吐量只有612万吨。2017年后陆续开工新建泊位13个(包括北海铁山东港区的5个泊位),2023年吞吐量达3425.75万吨;进港铁路在2020年4月通车,通车当年货运量为48.66万吨,2023年货运量达620万吨;2023年12月,北海铁山东港区正式开港,5个新泊位正式投入启用,高效服务铁山东港区及玉林龙潭产业园等腹地产业,成为桂东南最近、最便捷、最高效的海上新出口。“2017年来,铁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率为10.7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为29.14%。”
远观北部湾港北海码头。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供图
向海经济的潜力不断释放,一批批高端企业、民间资本、创业人才集聚北海,这里成为他们大显身手的热土。
“项目建设速度远超我们的预期。”广西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9月项目成功签约,到2023年3月项目破土动工,至今两年时间,已完成首批订单,并将全面投产。不但项目落地、建设、投产速度不断刷新,项目配置也创下国内之最。
俯瞰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周祥鹏 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铁山港区依托深远海风能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打造以大型海洋装备、高端风电装备产业为重点的海洋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产业园首个入驻、投产项目,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北海市海工产业硬实力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加速推进,金风、中车等一批海上风电上下游企业望“风”而来,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40年奋楫争先,北海顺应时代之变,紧紧把握发展机遇,让港口经济成为北海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动能”。
2024年9月2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南宁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主要领导围绕“向海图强 开放发展 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北海实践新局面”主题作新闻发布。记者获悉,近年来,北海积极融入“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市,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文旅和港口物流等产业齐足并驰,向海经济跑出“加速度”。目前北海万吨级以上泊位发展到20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300.6万吨。2023年,重点打造的“6+2”向海工业集群中,绿色化工、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纸业等6个重点产业完成产值2208.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87.3%。
科创兴海
筑强海洋新兴产业根基
40年前的北海,海洋资源的利用局限于传统的渔业和简单的海水晒盐。在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引领下,40年过去,已然今非昔比。
“鲎被称为‘海洋活化石’,它蓝色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细胞,遇到细菌内毒素会发生凝集反应,且反应尤为强烈。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将鲎的血细胞制成鲎试剂,应用于药品内毒素检测,在临床上用于快速检测真菌和细菌感染疾病。我们公司的主攻方向,正是围绕中国鲎的生态保护利用,将鲎试剂应用于人体真菌诊断行业。”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任妮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公司正立足北部湾“得天独鲎”的海洋生物资源及投资平台,研发生产国际领先的第四代真菌诊断试剂盒和配套全自动检测仪器。
在滩涂上爬行的中国鲎。(资料图)方晓淦 摄
成立于2001年的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广西北海工业园区)成立当年入驻,现已成长为国内微生物快速检测行业领军企业、多项该领域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依托北海良好的海洋资源和发展环境,目前该企业产品在国内行业市场占有率高达80%,并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还推动“中国智造”走向国际。
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室内幼鲎孵化区。(资料图)徐阳 摄
记者从市海洋局获悉,北海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中国鲎、南珠及北部湾独特的水产资源为海洋生物产业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基础。通过示范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北海市海洋生物资源优势,打造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制品等多条产业链,开发新产品191项,其中鲎制剂、南珠系列产品、北部湾生物资源系列产品在全国独具特色。
海洋新兴产业是支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2017年6月,我市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后,把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和部署,推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聚力打造以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为重点的海洋新兴产业,着力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优化政策引导和加大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层次不断提高,成为引领和带动全市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46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04.8亿元,占广西海洋生产总值34.2%。海洋生产总值的多项指标连续位居广西第一。
科技创新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驱动力。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市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逐步改变散、小、弱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创新成果大集聚。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并获批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机构相继落户北海市。截至目前,北海市拥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稳步增加。北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数量由2015年的 24家增至2024年的105家,大幅上涨337.5%,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17年的1家增至目前的122家,为构建我市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力量。
丰富业态
打造北海多彩蔚蓝之旅
2024年5月24日,位于北海港区石步岭作业区的北海邮轮码头邮1、邮2泊位顺利通过对外开放验收,结束了广西没有专用邮轮泊位的历史。
此前不久,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从今年5月15日起,乘坐邮轮并经由境内旅行社组织接待的外国旅游团,可从北海等13个城市的邮轮口岸免办签证整团入境的消息。北海文旅经济再次迎来新的机遇。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北海市在1985年启动北海银滩的建设,在上世纪80、90年代北海旅游业尚未形成规模时,十里银滩的旅游设施和接待服务都非常有限。40年过去,经过三次大改造、2023年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银滩名扬天下,而北海滨海旅游也绝非银滩一枝独秀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让今日之北海成为了旅游新兴产业的新宠。
2021年,自治区印发《关于支持北海市发展邮轮产业的意见》,大力支持北海建设国际化邮轮港口、打造高品质邮轮产业体系、培育邮轮旅游精品线路等,着力将北海市打造成为广西邮轮产业高地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核心邮轮旅游集散港和始发港。据悉,北海邮轮母港项目已建成2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各一个,设计年客运量高达100万人次,北海邮轮母港项目预计将可形成百亿级产业集聚区。
10月12日,2024“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中国北海站)圆满落幕。赛事吸引了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支船队参赛。该赛事已连续六次在北海举办,获得了国际帆船联合会及参赛船队的高度认可和由衷赞赏。
乘风破浪争头渡,奋楫扬帆续华章。从一个传统渔港到现代化的海洋经济重镇,北海人民用热爱、智慧和奋斗书写了一段段传奇。展望未来,我们仍将信心满怀,在新的征程上逐浪前行,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北海实践新篇章。
来 源|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编 辑|庞小翠
审 核|朱汝玲
值班总编|陈瑞志
合浦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出品
更多新闻资讯,敬请关注合浦发布微信公众号
合浦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爆料、投稿、合作、领奖、咨询
请联系电话:13878933333
邮箱:hptv@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