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纣王与妲己,是“大爹与小妈”的组合
百科
2025-02-01 08:28
广东
本文摘选自张一南著《中国人的神神鬼鬼
》
转自公众号:凤凰网读书
01
姬发代表了一个上升的文明,
殷郊
代表了一个没落的文明
电影《封神》一上来,姬发就说:“殷郊是我最好的朋友。”作为看过原著的,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应是,怎么还能这么搞?这魔改大了。
毕竟在原著里,姬发跟殷郊都没说过话。
但是我稍微一转念,就意识到:“原来是想说这个!行!可以!我喜欢!”
《封神演义》
讲的是弑父的故事,改朝换代的故事。
姬发本来不是太子,最后却做了天子;殷郊本来是太子,最后却做不成天子。用他们做成一组相对的人物,有利于观众理解剧情,也有利于推进情节。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让他们做最好的朋友,可以增加戏剧冲突。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殷郊
当然,根据主题的不同,我们也可以在封神故事里选出别的人物来与姬发相对。主创选了殷郊,说明他们认为这一组矛盾是最重要的事。
姬发代表了一个上升的文明,殷郊代表了一个没落的文明。
当旧的王朝覆灭,在某一刻,这两个文明总要相遇,这日月交辉的奇景,是普通人一生中很难见到的,是很有戏剧张力的。而当两个有血有肉的人背负着各自的文明相遇的时候,他们会如何相处呢?
明朝是一个唐型王朝,周朝是一个宋型王朝,我们不知道商朝是什么样的,但是照着明朝想象商朝,是很合理的。许仲琳
(《封神演义》作者)
生活在明朝末年,他已经能很真切地感觉到亡国的危机,大概能想象到明朝是怎么亡的。但是他毕竟没有真的见到明朝的灭亡,总有些想象会不准确。比如说,他就把殷郊的地位想得太低了。
在原著中,殷郊的地位比武王低很多。杀殷郊的时候武王求情,唯一的动机就是君臣大义,武王觉得对殷商王朝有愧疚。这是许仲琳能想象的全部了。事实上,武王是推翻商朝的人,更是取代商朝的人,周文明是商文明的继承者。周文明不是拔地而起,而是在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武王一定是一个接受商文明程度很高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商朝的贵族。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姬发
兴周灭纣,是保存了文明,不是毁灭了文明,是为了保存文明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姬发对旧的文明一定有很深的理解,充满了留恋。当天下人把他奉为共主,当他开创的文明掩盖了前面的文明、成了后世文明的起点,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为那个被全盘否定的旧文明,留下了很高的一个位置。
许仲琳没有见过王朝的灭亡,他对武王如何接纳一个旧的文明,想象是很有限的,他甚至可能都不会想到有这样的事。1990年版电视剧的设定就要比原著好一些,大概是编剧见得更多、想得更多一些。电影《封神》重点写了姬发和殷郊的友情,当然就更好了。
历史上纣王有几个儿子,我们是没办法知道的。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只有一个儿子叫
武庚
,武王建国后,分封武庚于殷,作为继承商朝的代表。后来武庚坚持叛乱,被杀了。这个武庚,就是《封神演义》中殷郊的原型。
站在武庚或者殷郊的角度,他确实是两难:是帮自己的亲爹,帮自己从小依赖的血亲王朝,还是帮仁义之师,帮注定会胜利、代表了文明的一方?他一定会有很多挣扎、痛苦,会做很多前后矛盾、反复无常的事。大乱世下,这是一个值得聚焦的人物。
电影
《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
殷郊
《封神演义》中没有武庚,殷郊还有个弟弟殷洪。这本来是个很好的设定,可以把一个人分成两面,代表两种选择。遗憾的是,《封神演义》没有用好这个设定,还是简单地让这兄弟俩都走了武庚的老路,就显得人设重复。电影《封神》干脆又把殷洪去掉了,而利用殷郊法身是三头六臂的这个梗,来表现他的矛盾心理。这在审美上更进步,也符合现代人的理解。
02
每当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压抑,
我们就会想像哪吒一样
在《封神演义》里,还有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人物,哪吒。哪吒剔骨还父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内心过不去的一个结。每当感受到原生家庭的压抑,我们就会想,
还不如像哪吒一样,剔骨还父算了。
哪吒剔骨还父的故事,本来不是中国故事。中国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把这个作为“孝之始也”,把保护自己身体的本能和尽孝道的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要用身体去做什么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想,这个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浪费了。
但是,当不够慈爱的父母把“孝”片面理解为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要求子女完成他们不合理的指令的时候,他们就会要挟说,“你的这条命都是我给的”。这就给人造成了压力。
所以,当剔骨还父的故事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仿佛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
可能哪吒太子自己都不会知道,他的这个表演,多么击中中国人的心事。
《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故事,已经比较完整了。中国人在这个故事里更多地不是敬畏能闹的小孩子,而是代入了哪吒,这个故事承载了中国人对原生家庭的种种不满。
哪吒一生下来,就被父亲当成妖孽、祸害,只有母亲出于生物本能,对他有更多的怜爱。现实中的父子关系,往往并没有儒家理想的那样温情脉脉。一个少年,没有经过十月怀胎,突然就成了一个父亲,肩负起种种责任。这时候他看这个孩子,就是一个怪物,一个祸害。父亲对孩子,是可能有这种攻击性的情绪的。
还好,哪吒马上获得了一个逃处,就是师父,太乙真人。师父不把他当妖孽,认为他有成仙的根骨。师父比他的父亲更像是他的父亲。《封神演义》里的人都有师父,师父成了好父亲的形象,成了父子矛盾的避难所。
在哪吒剔骨还父之后,他的灵魂第一反应是去求助师父。师父帮他想了办法,再造了身体。直接把莲花当成父母,毕竟过于抽象,很多时候,你打起架来,莲花不好帮你的忙。所以中国人就改良了一下,说那个把莲花做成你的身子的人是你的父母。虽然你把骨肉还给了父母,但总有人会再赋予你一切,甚至生命。
哪吒的故事很感人,但是说了这么多,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在《封神演义》里呢?这跟兴周灭纣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兴周灭纣就是一场盛大的“弑父”。
纣王就是天下人共同的父亲,
姬发“吊民伐罪”,就是代表天下人弑父。
在这场弑父之战中,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他们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与邪恶的旧王朝同归于尽了,这就是真正的“剔骨还父”,埋葬了旧王朝,自己也牺牲了。活下来的人,也势必要失去很多,失去亲人、挚友,失去曾经的光荣、信仰,他们经历了精神上的死而复生,他们的一部分灵魂,也还给了精神上的父亲,给旧的王朝陪葬了。
哪吒的故事,就是兴周灭纣的缩影。
所以,电影《封神》把电影的主题提炼为弑父,是符合原著精神的。把中国人都在期待的哪吒的戏份,全都移到殷郊身上,也是一个不错的巧思。殷郊是最应该弑父的人,但是在原著中弑父的戏份显得单薄,这样的移植,也是对原著的一个很好的梳理。
03
郭德纲:纣王
谁的话都听,谁说的都是“对”的
《封神演义》中的父亲和母亲形象,就是纣王和妲己。
纣王是父亲形象的极致,是所有人的父亲,也是推翻的对象。
妲己其实不是母亲的形象,只是暴君父亲形象的延伸,是假的母亲。
《封神演义》一个很进步的地方,就是对暴君的彻底厌弃,支持人们推翻暴君。实际上,这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电影
《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 纣王
在还没有真正的皇帝的时候,孟子已经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振聋发聩的观点。孟子说,人民比社稷贵重,社稷比君主贵重。这就意味着,如果需要,君主是可以被抛弃的。
虽然,这两千年的皇帝也经常有不讲理的时候,但是他们总是要对士人做点什么妥协,才能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在中国,没有人能“万世一系”地做皇帝,一个王朝腐朽了,出了昏君,就有人起来推翻这个王朝,建立新的王朝,这都是从武王伐纣开始定下的规矩。
纣王后来被封为“天喜星”,专管人间快乐的事。这么坏的一个人,怎么会成为“天喜星”呢?一般的说法是,当你做什么都快乐的时候,就该像纣王一样完蛋了。我不喜欢这个解释,我认为快乐是无罪的。
我想,纣王成为“天喜星”,是因为我们不可以尊敬他,他必须被消遣、被娱乐化。
中国人决定千秋万代地记住,暴君是不能要的。但是,如果我们板起脸来跟孩子说“暴君是不能要的”,这又好像是新的暴力,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本身又成了一个暴君。所以,我们要把暴君娱乐化,要调侃他,让孩子们永远对他尊敬不起来。对于其他我们决定否定的人也是一样,我们要娱乐化。娱乐比说教有用,而且不容易形成新的暴君。《封神演义》就是把纣王娱乐化了。
纣王非常坏,但他不是无逻辑的,他遵循的是一个暴君的逻辑。暴君首先也是一个君,他也是一个《三体》里的面壁者,他的初衷,也是跟罗辑或者姬昌是一样的,“我要让我的家人幸福”。只不过,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掺进了什么不好的东西,才让他从姬昌变成了殷纣。
纣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郭德纲给他找的特点是,
谁的话他都听,谁说的都是“对”的。
郭德纲的这个直觉很好,纣王确实有这个特点,现实中的坏爹也确实经常有这个特点。
但是,谁的话都听,这不是从谏如流吗?这不是优点吗?为什么这个特点会把所有事搞砸呢?我们还需要挖得更深,纣王为什么谁的话都听呢?
我给纣王找的逻辑是,
他是一个欲望大于理性的人。
电影
《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 纣王
什么是人性呢?总有人把人性等同于贪婪、自私、怯懦,又有一些人,不能容忍人身上有一丝动物性。在我看来,所谓人性,就是动物性和神性的混合体。动物性就是人与其他动物一样的地方,而人与其他动物都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可以叫它“神性”。
所谓动物性,其实就是欲望;所谓神性,其实就是理性。人是被动物性和神性拉扯着的,也就是被欲望和理性拉扯着的。这种拉扯就是人性的本质。每个人在欲望和理性的拉扯中做出的选择都不一样,每个人身上动物性和神性的比例都不一样,所以人性就有了无数种表现。
有一句话,据说是柏拉图说的:“理性胜过欲望就是贵族,欲望胜过理性就是奴隶。”我想,这里的“贵族”和“奴隶”,大概就相当于我们说的“君子”和“小人”,是指一种人格。
乍看起来,这个“贵族”的标准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为了理性,居然要压制自己的欲望吗?意思是贵族就都得清心寡欲吗?那这个贵族不做也罢。
其实,
所谓的理性,也不过是趋利避害,是一种更远的欲望。
理性强的人,并不是徒劳地苦着自己,而只是看得远一点,能在看不见的地方趋利避害。理性弱的人,无非是只能在眼前趋利避害,不能在看不见的地方趋利避害,即使你告诉他远处是什么样的,他也不会真的相信。所谓抵御不住眼前的诱惑,就是并不真的相信远处是这样的。
纣王也不是没有理性的人,他也不是不想做一个好皇帝,只是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性。而他之所以谁的话都听,是因为每一个说话的人都代表一种欲望的诱惑,而他的理性战胜不了任何欲望。
一个男孩子,特别是一个要做皇帝的男孩子,总是被鼓励有很多的欲望,所以才被要求从谏如流。你能听从得多,才会拥有得多。但是,你不能什么都拥有,不能什么都听。听得太多,想要的太多,欲望就会战胜理性。
皇帝断送江山,不是因为什么都不听,而是因为什么都听。而一个好皇帝,不仅要从谏如流,还需要从各方面的声音里,分析出每个人的欲望,从而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什么都听不算什么,最后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是本事。
这就看出来,明朝人很会写暴君。如果是一个从未见过暴君的人,可能会想象,暴君就是像熊孩子一样,谁的话都不听。但是许仲琳写,
纣王谁的话都听,不仅听奸臣的话,甚至也听忠臣的话,只是最终还是会听奸臣的话,因为奸臣的话更切中他内心阴暗的欲望。
纣王可能一直以为,自己在兼听则明。
电影
《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 纣王
纣王这个人,整个就是欲望的化身。在整个故事里,他总是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欲望,然后穷奢极欲。但是他是皇帝,他的地位应该是理性的化身。皇帝穷奢极欲,就把王朝推向了灭亡。这是《封神演义》的叙事,也是中国一般的叙事。
04
“小妈”是一种人格
妲己是纣王欲望的象征,也是最主要的象征。
电影《封神》的幕后访谈里说妲己是纣王的欲望放大器,这是对的。但是也许更妥帖的说法是,妲己就是从纣王的心里生出来的,是他的欲望的化身。不只是妲己,纣王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一种欲望的化身。
电影《封神》用妲己代表了纣王的一切欲望,甚至让妲己帮助他夺取王位。但其实,妲己只能代表一种欲望。
妲己代表什么欲望呢?被保护的欲望。
是的,强大如纣王,也有被保护的欲望。因为每个活人都有被保护的欲望。而且越是强势的大爹,这个愿望越无法实现,因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能保护他了。
纣王也想有个父亲疼爱他一下,也想有个哥哥帮他挡挡拳头,但是这都不可能了。纣王当上大爹之后,会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说自己的父亲不好、哥哥不好,但更现实的问题是,他们都不在了,都不能保护他了。这时候,他会把这种怨恨投射到童年时代,说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保护。纣王这样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脆弱需要保护的,他只会说,我足够强大,所以没有父兄的保护,也长到这么大了。被罩着的愿望不能实现了,就会变成另一种更隐晦的愿望,被托着的愿望。
对于一个不被保护的人,如果你能接住他,安慰他的一切伤痛,肯定他的一切犹疑,那么你就会成为他最喜欢的人。纣王是一个传统社会的男人,他强大到顶尖,就失去了让人罩着的可能性,只能让人托着。妲己实现了他的愿望,是实现了他让人托着的愿望,也就是为他舔舐伤口。纣王是一个欲望大于理性的人,
妲己满足了他最大的欲望,也就掐死了他的理性。
电影
《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 妲己
除了这个根本的问题,武王列举的纣王罪状里,值得说的有两条:一个是听女人的话;一个是听新人的话。
乍看起来,这两条也都挺好的,算不上缺点,甚至应该是优点,显得纣王很讲平等。所以,怪不得有人会认为,纣王其实是好得不得了的人。但是,这两条确实是致命的缺点。对普通人来说不是缺点,但对帝王来说就是缺点了。
像妲己这样的女人,与好好过日子的女人不同,用流行的话说,她是一种“小妈”人格。现在批判小妈是一种流行的风气,但是我们在笑骂之余,又觉得有点不安。对于一种我们不喜欢但不犯法的人格,这样是不是有点太刻薄了?万一她们也有真爱,也有自己优秀的地方,怎么办?
但是,我们又分明感受到,妲己这样的形象还是有典型性的,现实中确实有这么一种令人讨厌的女人,数量还不少。女人里有没有坏人呢?当然会有,就像男人里会有坏人一样。
后来我琢磨了一下妲己,
觉得“小妈”其实是一种人格。
这种人格虽然大概率会做第三者,大概率会攀附不爱的老男人以达到提升阶层的目的,但这种人格是一套内在的性格特征,就是靠性缘关系而非自己的实力提升阶层。当然,她们也很善于伪装,把自己凭借两性关系得到的一切,伪装成凭借能力得到的。
小妈人格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不正常的时代才会泛滥成灾,小妈本身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有限的,说妲己有本事颠覆一个王朝,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当一个王朝要灭亡的时候,就会出现妲己。妲己是一种“症状”。
有经验的正直的人厌恶小妈,不在于她们“破坏家庭”“道德败坏”之类,而是因为她们是一种征兆。
这种不祥之兆,就像是虫子。
如果满地都是虫子,说明这个地方有大问题,大概率是房子都腐朽了。
但如果一个地方一条虫子也没有,也不是什么好事,大概率是像科普读物
《寂静的春天》
里那样,农药用多了。
虫子让人类不舒服,但彻底没有虫子的地方人也没法住。
小妈是不道德的,不值得美化,
但一个社会如果连一个小妈也容不下,也是可怕的。
那意味着,有很多有“小妈”嫌疑的无辜女性,都受到了打击,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严密的监视,变得无趣。一个好的社会,应该能容纳一定的不高尚、不美好。只是,如果不高尚、不美好的事物太多了,也说明这个社会走向了没落。
小妈能够成功,全靠大爹的抬举。
小妈是作为大爹的延伸而存在的。反对小妈,不是反对女人,而是反对大爹。
妲己这样的小妈,能做的事很有限。她们要是真那么智勇双全,就去干点更有意思的事了。妲己最大的本事,就是“进谗言”了。我们看到妲己在不停地进谗言,而不论是在《离骚》这样的文人文学里,还是在
《杨家将》
这样的俗文学里,“小人进谗言”都是永恒的主题。
小妈,以及男性小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进谗言呢?因为喜欢听坏话是人的本性,几乎是本我中的欲望。我们都知道背后说人坏话不好,但是只要两个人或者几个人聚在一起,大家就开始不自觉地说某个不在场的人的坏话了。说坏话,是一种心理上的“投名状”,只要在一起说过某个人的坏话,就好像建立了某种亲密的关系似的。
其实下位者聚在一起,也喜欢说上位者的坏话,这也是一种心理“投名状”。只不过,大家在说上位者的坏话时,意识不到这是坏事情,反而会产生一种正义感,而且,这也确实很难产生什么现实的危害,不妨视为一种无伤大雅的增进团结的活动。如果是平等的人,聚在一起说某个同学或同事的坏话,这就涉嫌霸凌了,就不太好。而如果上位者聚在一起说下位者的坏话,或者某个下位者在上位者面前说其他下位者的坏话,上位者还听了,这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预告片 纣王与妲己
一个人成为上位者以后,说坏话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这时候,如果还能有人跟他说点坏话,会给他带来很大的潜意识的愉悦,但是这时候,能说的坏话只能是关于他的下位者了,这就不太道德。
我们都知道,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靠巴结上位者获得好处。但是怎么巴结呢?大家总会想象,他们怎么送钱送礼了,但是其实,
其中少不了的一种手段,就是跟上位者说别人的坏话。
跟上位者说坏话,不仅能直接打击到同僚,而且直接就能引发上位者的愉悦。所以小人是一定会进谗言的。
你只要成为一个小小的上位者,比如班主任,是一定会有人来跟你说坏话的。这时候,你只需要知道他是在讨好你,对他的话,千万一个字都不要信,哪怕看起来再真实。只需要像古代帝王一样,或者像对网络上陌生人的评论一样,闭上眼睛,堵住耳朵。一旦去分析、去核实,你就上当了,就走向了昏君暴君。
什么样的人会听信谗言呢?这时候“苍蝇不叮无缝蛋”的俗语就有效了。你相信一句谗言,其实是因为,这句话踩中了你原本就有的欲望;你会相信手下人有错,是因为你潜意识里希望手下人是不完美的;你会相信这个人犯了这个错误,是因为你原来就怀疑他会犯这个错误。纣王能相信那么多谗言,是因为他对大臣们的怀疑原本就太多了。
复杂的小人不会直接说,某某做了什么坏事。而是会非常大度地说,某某虽然有什么什么缺点,但是不妨碍他是个好人。
实际上,这个缺点完全是妲己编的。但是纣王会对此深信不疑,并且说:“妲己不会诬陷你,她还替你说好话呢。”所以,当你听到妲己句式的时候,也不要天真地认为,这句话不会是诬陷。
再说任用新人的问题。
我们一般都会代入新人,觉得用新人有什么不好呢?
保证阶层上升的渠道,这是好事啊。
这主要是因为,在后来的几千年中,我们实行了察举制和科举制,以越来越完备的制度,保证了较低阶层中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加入统治阶层。
所以,至少在许仲琳的时代,暴君任用的新人,不是指寒素清白人家聪明正直的孩子,而是指“突然出现”的人。
在一个朝廷中,忠诚度最高的人,不一定是皇亲国戚,但一定是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受到朝廷恩惠的人。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努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他的一切都是朝廷给的,他的整个青春时代都是按照朝廷制度正常迁转,一直在接受培养和历练,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这样的人,忠诚度高,品行正直早已得到考验,也知道应该怎么干事,是应该任用的人。
如果这样的人,他的父辈和祖辈也是这样的人,已经用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也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那就更是锦上添花的事。
需要提防的是,一个人与朝廷发生关系的时间不长,就得到了过快的升迁。
他得到超常的升迁,并不是因为做了什么了不起的贡献,而是因为迎合了皇上的某种欲望(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进谗言)。
这样的人,嘴上所称的忠诚,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电影
《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 妲己
不仅皇上,我们每个普通人的交际圈,其实也分为“世家”和“新贵”。从小就跟你玩耍的人,甚至上一辈就开始要好的人,相当于“世家”。也许他们在人生中与你渐行渐远,但是他们与你的交情是基于一些纯洁的美好记忆,没有什么利益驱动,那么在涉及利益的事上,如果需要有人搭把手做个证什么的,还是应该依靠这些人。
后来认识的人,相当于“新贵”,不排除一些人跟你共同经历过考验之后,会成为新的生死之交,但是
对于认识不久的人,他说话越是合你的心意,就越是不要把跟利益有关的事交给他。
一个认识不久的人,就能完全符合你的心意,大概率不是因为他是你的灵魂伴侣,而是他有意迎合了你的欲望。你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人说的让你高兴的话,并不是什么精神层面的深度交流,而只是稀里糊涂地说你对、说你好,中间一定夹杂着说别人的坏话。如果这样的人,马上要求你把大的利益托付给他,那就几乎一定是骗子了。
有时候,你很难知道一个人说了什么让另一个人顺耳的话,但如果你看到一个有点权力的人身边突然换上了一批新面孔,就要警觉起来了。
无论是女小人还是男小人,都是大爹欲望的延伸。
作为一个皇帝,或者一个极小的空间内的上位者,上策是不要搭理男小人和女小人,不接受他们的抚慰。要清楚,你渴望的抚慰,只是在失去了头上的大爹之后寻求的心理补偿。但是,上策从来不会被采用,这样压抑自己的心理需求,也许太难了。
那么,中策就是,把糖衣吃下,炮弹退回去,在这些小人身上寻求慰藉,但是从来不听他们说了什么。如果还是做不到,那么下策是,至少不要赋予这些突然出现的、说坏话的人以权力,至少不要让他们拿到能捅死你的刀柄。
所以,一个人成为暴君的征兆,就是像纣王这样,听看上去宽容的女小人的话,听突然冒出来的男小人的话,谁的话都听。
22号公馆
文化交流,历史知识,为人之道,时尚报导----你的频道等你交流。
最新文章
小心这类人,他们在牌桌上有套科学的赢钱策略
007惨死苏联的真相
人一生最无能为力的十件事 看完你就放下了
《鬼谷子》全文
送你冬天最美的古语,读完温暖舒心
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
塞涅卡36句经典名言,洞察人性,直击灵魂
《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
100首历代高僧经典诗词
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
塞涅卡36句经典名言,洞察人性,直击灵魂
《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
100首历代高僧经典诗词
从小格局到大格局,要经历四个阶段
现代人心理的三大毒药:控制欲、完美主义和无限欲望
“穷”字和“富”字拆开看,原来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如何致富了?
中国的“斤”用了上千年,为何和国际接轨后,恰好是500克?
柳永8首绝妙词: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中文到底有多美?请屏住呼吸,准备好美到窒息!
中国的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分析
纣王与妲己,是“大爹与小妈”的组合
史上最难回答的27个问题
国画名家笔下的《金瓶梅》
日军侵占北京8年,为何没将故宫洗劫一空?绝非他们心慈手软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中的“文明”标准
南北方小年为何相差一天?
20首古代趣味诗,脑洞大开,心情大好
为什么有些人看面相就不好惹
一个民族如何对待历史仇恨的问题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留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官智经》原文及译文
美学的30个金句
为什么赌徒必然破产?
「万恶淫为首」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下半句更经典
搅乱人类世界的三大发现
漫谈《封神演义》
人,为什么要走亲戚?
当你面临两难选择时,永远选择长远利益
真实历史上的唐三藏是怎么死的?现实和西游记的描写相差太大!
2004年,日本丈夫被逼死,中国妻子雇凶杀人为夫报仇,结局如何?
交易十大规则
手机这个功能,慎用!已有人被骗
反常的是, 为何偏偏“90后”成为了重点诈骗对象?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问题是什么呢?
看不见的“遍历性”(2025版)
《渔樵问对》 古文及译文整理
《格言联璧》精华100句,含义隽永,值得收藏!
欲望呈现的不同面孔
中国最神秘的“纳粹女间谍”? 背后隐藏着横跨半个世纪的致命爱情……
关于契约和准契约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