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地区逐渐兴起一支支流动在“家门口”的务工队,她们是自发的,但也是有组织的。
宣威市西泽乡睦乐村村民杨朴芬带领着一支务工队,有队员10人。今年44岁的她性格开朗,为人和善,姐妹们都喜欢跟着她,当“领头羊”至今已有4年了,她们早出晚归,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杨朴芬家地处河谷,有5口人,耕地面积仅有2亩,日常生活主要靠务工收入,丈夫和两个女儿均在外务工,家里还有两个老人和一个读高中的儿子。因土地面积少,为了补贴家用,她开始在本乡打零工。随着全乡烤烟、辣椒、蔬菜、葡萄等各种产业的发展,基地和种植大户季节性用工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和她一样在家的妇女也逐渐加入务工行业。和杨朴芬在一起的队友,均是本村妇女,平均年龄47岁。她说:“平常有活我就联系她们,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也很高兴。”
如果有活计,她们往往是早上7:30出发,晚上6:00才回家。春播秋收,四季更迭,从整理土地到栽苗、从中耕管理到成熟采收,个个是把好手,一传十、十传百,她们的口碑越来越好,耕种面积大、农活多的种植大户都愿意请她们,农耕时节,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西泽乡马戛村村民周先福:“我家种有30多亩玉米,40多亩烤烟,每年都要请人来帮忙,支付的工资需10多万元。”此时,已是深秋,在这片红土地上,她们的身影,还有那些金灿灿的玉米和一堆堆矗立着的玉米秆,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美丽画卷。
“每天的工资100元—110元,当日结算,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有1.5万元,主要是在马戛、迤毕2个村,农户种植烤烟、辣椒、玉米面积较大,农活也多,从种植到采收,都会联系我们,既可照顾家也可做点零工,感觉挺好的。”杨朴芬说。每天的收入虽然不多,但细水长流,可以让生活相对宽裕点。杨朴芬和她的姐妹们也曾想着出去挣钱,但年迈的父母、稚嫩的孩子让她们留在本村,责任使得她们无比坚强,一直以来她们都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向着宁静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相比在城市务工,能在家门口务工更好,因为这里有亲人和孩子的陪伴,有家的味道。”杨朴芬笑着说。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杨朴芬和她的姐妹们不停地往返于家和远方,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像杨朴芬这样流动在“家门口”务工的人员,全乡还有200多人,她们一年四季穿梭于田间地头,顾家和“赚钱”一举两得,点亮了各家各户的灯火。
文/图 丁秋力
责任编辑 符开红 浦亚青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