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璀璨光彩

文摘   2024-10-10 20:43   重庆  


非遗馆中,观众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非遗工坊里,人们连连赞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巧妙融合;院校课堂上,非遗传承人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素养;互联网空间里,非遗之美频频刷屏;景区内,非遗亮眼而生动;文化交流路上,非遗始终是重要的承载者和推动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持续提升,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扎实有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各个层面,全社会保护传承和传播弘扬非遗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推进系统性保护


非遗项目活态展演。(图片来源:人民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总结非遗保护工作成果,意义非凡。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政策得到深入实施;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3个,位居世界第一;公布5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万余项;公布5批共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有210多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加大非遗保护工作支持力度……多年来,经过深入实践探索,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理论探究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传播推广体系等更加夯实,开创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措施,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工作正在推进,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已经启动。

“期待新时代的非遗制度建设,能更好体现我国非遗事业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巨大进展、理论收获和经验结晶。”业界专家指出。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传承有序


湘绣培训现场


“守好文化根脉、练就精湛技艺、全心耕耘传承,让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璀璨生辉,这就是我们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的来源。”这是传承人的共识。

人才建设始终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帮助传承人提高技能、开阔视野、增进交流,至今已开设1340余期培训班,超过10万人次受益,20多家本科院校设立非遗保护专业。

作为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研培计划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建立的专业院校参与非遗保护的工作机制。以此为平台,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行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协同参与非遗保护实践,合力锻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队伍。

这几年,研培计划的内容进一步延伸,涉及政策知识、市场营销、创新设计、传播推广等方面。“这帮助我们补齐短板,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现代审美观念,训练出更强的综合素养。”不少业界人士还感叹,年轻的传承人“挑大梁”的可喜局面日渐形成,投身非遗保护各个环节的年轻人数量大幅增加,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融入现代生活


裕固族服饰非遗工坊 (图片来源:人民网)


依靠一门指尖技艺建起一间非遗工坊,带动一方百姓就地就近就业致富……小小的非遗工坊,撬动极大的发展潜能,这幅感人图景是我国坚持非遗保护“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的生动缩影。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文化和旅游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非遗项目。目前,全国非遗工坊已达9100多家。非遗工坊已成为依托非遗资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手之一。

非遗保护传承尊重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渠道、开发出新场景,学习传统技艺、购买非遗特色文创、“打卡”非遗特色小镇、体验传统服饰妆造等文旅体验备受青睐。



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营造文化氛围


文化进万家活动


线下,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原生民歌节、非遗品牌大会、非遗购物节、“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影响力逐年增加;线上,云游非遗影像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活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传播非遗,成效显著;《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收看及互动人次超75.4亿,映照非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直播间跟网友互动,回答提问、普及非遗知识,已经成为许多非遗传承人传承非遗的“第二现场”。近年来,人们对非遗的热爱始于欣赏和赞叹,成于体验和感知。了解非遗的人越多,非遗的传承环境就越好。

“应接不暇,惊喜不断,通过展览能领略如此灵动的非遗,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更高敬意。”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重点活动之一,“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创新探索非遗特色的展陈方式,增进了人与人、观众与作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文化传承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展现了非遗在新时代的活力与底蕴。

不仅如此,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上千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进了非遗与科技、旅游等领域的融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据统计,过去4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精选影像播放量累计已超7.2亿次。

从个体到机构、从机构到社区、从社区到社会,非遗系统性保护正吸引更多力量深入参与非遗传承,发挥积极作用;由相遇到相知、由相知到交往、由交往到共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使得中华文化和中国非遗在全世界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重庆非遗订阅号
“重庆非遗订阅号” 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旨在宣传展示丰富多彩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交流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