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自治县职教中心:非遗进校园 ,传承有活力

文摘   2024-11-03 19:55   重庆  
在渝东南武陵山区东南部的秀山自治县,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正在校园中蓬勃开展,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秀山自治县自 2014 年被列入国家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级主管部门支持下,积极落实国家文化生态和非遗保护工作方针政策。在非遗传承工作中,尤其在非遗进校园方面,秀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非遗+职教”活态传承实践新模式。

秀山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渝湘黔结合部重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这场非遗传承行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学校创建于 1982 年,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常年在校学生达 5000 余人。

为了让非遗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县文化主管部门与职教中心精心选择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秀山花灯被纳入舞蹈专业课,专门的花灯舞蹈班应运而生。同时,像金珠苗绣、土家织锦、秀山竹编、扎染、蜡染、陶艺、剪纸、版画等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则被纳入全体学生的社团课,供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目前,全校参与非遗课程学习的学生达 500 余人。

西兰卡普
金钱杆
书法
茶艺
自2017 年以来,这一实践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传承扶助专项资金,将非遗进校园工作纳入对市级以上传承人的传承考核内容,引导代表性传承人入驻校园。彭兴茂、陈建友、田茂媛等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在职教中心组建了 8 个课程体系,培育了 30 名“非遗”在校教师,还有 13 名师生成为秀山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师团队通过多年教学积累,公开发表非遗相关论文 15 篇,立项市级课题 2 个,展现出较高的研训水平。

课程体系建设同样成果斐然。一方面,编辑并公开出版了 9 本非遗教材,包括《秀山花灯简易读本》等多种。另一方面,花灯舞蹈专业与重庆文化艺术学院签订 3 + 2 中高职贯通培养协议,提高学生升学通过率。同时,非遗项目有机融入课程安排,如《秀山花灯简易读本》纳入通识课程,《秀山花灯基础动作》等纳入花灯舞蹈专业必学科目,部分非遗项目纳入服装专业课程。此外,建立了 7 个大师工作坊,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非遗技能,提升创新创意能力。

部分读本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双丰收。学生积极将创新创意融入非遗技能学习,开发出多种香薰花烛新样式和 20 余种非遗元素应用产品,还注册了“绣织婵媛”服饰品牌。在市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 100 余人次,众多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同时,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展示平台,通过现场制作、网络直播等方式展示学生非遗传承教学成果,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此外,积极开展校外非遗传播和培训,包括开办“非遗走进幼儿、小学课堂”支教活动、服务企事业单位团建、开发景区旅游商品、开展社区教育非遗技能培训等,年均培训近 1200 人次,培养了大批非遗传承人才。学校还深度参与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编创系列歌舞精品节目,布设民族文化体验项目,为文旅融合发展助力。

龙凤花烛培训
蜡染培训
剪纸培训
秀山职教中心的这一实践模式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和认可,相关案例在市级、教育部课题典型案例集中入选,在全国性、全市性媒体报道 30 余篇次,在县域内和渝湘鄂少数民族地区多所学校推广,吸引众多学校前来参观交流。

秀山自治县通过“非遗 + 职教”模式,在非遗进校园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培育出大批非遗复合型人才和一线传承人群,不仅让非遗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更为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有效途径,为非遗传承书写了精彩篇章。未来,秀山还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让非遗传承之花在校园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来源:秀山文化旅游

重庆非遗订阅号
“重庆非遗订阅号” 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旨在宣传展示丰富多彩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交流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