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一大”权责事项清单与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的区别研究

文摘   2024-12-14 17:36   内蒙古  

在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中,“三重一大” 权责事项清单和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规范企业决策行为、防范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以及落实党的领导的关键制度安排。“三重一大” 权责事项清单和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企业科学决策、健康发展。


正确理解二者区别,避免实践中的误区,有助于国有企业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决策质量,强化党的领导,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应持续加强对相关制度的学习、宣传和执行监督,不断优化决策流程和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决策既符合市场规律又体现党的意志,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


定义(一)
“三重一大”权责事项清单
“三重一大” 即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三重一大权责事项清单是对这些关键事务决策权力和责任的详细梳理,明确了哪些事项属于 “三重一大” 范畴,各个事项具体的决策流程,包括由谁提议、谁审核、谁批准等,以及在每个环节相关主体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在重大决策事项中,对于企业战略方向的调整,清单可能规定由管理层提出方案,经过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同时明确董事会成员在决策过程中的责任,如对决策失误可能承担的后果等。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政策与制度,“三重一大” 事项范围包括:

重大决策事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规定的应当由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委(党组)决定的事项。如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重要决定的重大措施,企业发展战略、破产、改制、兼并重组、资产调整、产权转让、对外投资、利益调配、机构调整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企业党的建设和安全稳定的重大决策等。

重要人事任免事项:企业直接管理的领导人员以及其他经营管理人员的职务调整事项。包括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和下属企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聘用、解除聘用和后备人选的确定,向控股和参股企业委派股东代表,推荐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财务负责人等。

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对企业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以及生产装备、技术状况等产生重要影响的项目的设立和安排。例如年度投资计划,融资、担保项目,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业务,重要设备和技术引进,采购大宗物资和购买服务,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

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超过由企业或者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所规定的企业领导人员有权调动、使用的资金限额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如年度预算内大额度资金调动和使用,超预算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对外大额捐赠、赞助等。


(二)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
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主要是针对党组织在各类决策程序中的前置把关职责。它规定了企业或单位中的党委需要预先研究讨论的重要事项,这些事项主要涉及党的建设、政治方向、重大战略规划等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紧密相关的事务。例如,在国有企业中,涉及企业的改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先经过党委前置研究,确保改革方向符合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的国有属性等重要原则。

党组织前置研究重大经营管理事项主要包括: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企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要改革方案;企业资产重组、产权转让、资本运作和大额投资中的原则性方向性问题;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和调整,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维护稳定、职工权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其他应当由党委(党组)研究讨论的重要事项。

范围区别
(一)三重一大权责事项清单范围

范围相对更广泛,涵盖了企业或单位运营管理的各个核心领域。

重大决策事项: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等。如一家制造企业决定开拓海外新市场的决策,这涉及市场调研、资金投入、人员安排等诸多方面,属于重大决策事项。

重要人事任免:涵盖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关键岗位人员的调配等。比如,公司总部财务总监的任免就是典型的重要人事任免事项。

重大项目安排:包括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等。像企业新建一个大型生产基地的项目安排就属于此列。

大额度资金运作:涉及资金的筹集、使用、对外投资等大额资金的操作。例如,企业决定动用巨额资金进行股票投资就属于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二)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范围

更侧重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关事务以及对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包括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事项,如党组织的设置、换届选举方案等;党的思想建设相关事务,如意识形态工作规划、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等。对于企业等单位的重大战略决策,主要是从政治方向、国家政策落实等角度进行前置研究。例如,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等重要行业的企业战略转型中,党委要先研究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


决策目的差异
(一)三重一大权责事项清单决策目的

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或单位的重大事务能够科学、民主、合法的决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防范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通过明确权责,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滥用权力。例如,在重大项目投资决策中,通过科学的流程和明确的责任划分,综合考虑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财务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实现项目投资收益最大化,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二)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决策目的

是为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企业或单位的各项事务在政治上正确、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企业等单位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例如,党委前置研究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确保企业文化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党的理念,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决策流程差异 
(一)三重一大权责事项清单决策流程

通常涉及多个决策主体和环节。一般是由相关业务部门或负责人提出议题,经过职能部门的论证评估(如财务部门对资金事项进行财务分析、法务部门对法律风险进行评估等),再提交到相应的决策机构(如董事会、经理办公会等)进行审议和决策。

决策过程注重专业性和民主性,会参考专家意见、市场数据等多方面信息。例如,在重大项目安排决策中,要先由项目发起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内部专家评审和外部市场调研机构的意见收集后,才进入最终决策环节。

(二)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决策流程

首先由党委工作部门或者行政部门将需要前置研究的事项提交党委。党委按照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召开党委会等方式进行研究讨论。

研究过程强调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注重从政治高度审视问题。例如,在研究干部任免事项时,党委重点考察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等是否符合党的干部标准,在形成明确的政治意见后,再将事项提交到相应的其他治理主体进行后续程序。


责任主体差异
(一)三重一大权责事项清单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包括企业或单位中的各个管理层级、职能部门以及具体的经办人员。

董事会、经理层等决策主体对决策结果负责,业务部门对事项的提议和执行负责,监督部门对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的合规性负责。例如,在重大资金运作出现问题时,财务部门可能因为资金预算和监管不力承担责任,决策层可能因为错误决策承担领导责任。

(二)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责任主体

主要责任主体是党委及其成员。党委要对前置研究的质量、意见的正确性和政治把关的有效性负责。

党委委员在研究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发表意见,按照党内纪律和责任要求,对自己的投票和意见负责。如果因为党委前置研究不到位导致后续决策出现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等问题,党委成员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

对 “三重一大” 决策事项的误区
一)事项范围界定误区

范围理解过窄:部分国有企业将 “三重一大” 简单理解为少数几个重大事项,例如仅关注大型投资项目和高级管理人员任免,而忽略了一些看似常规但实际影响深远的事务。比如,重要规章制度的系统性修改可能未被当作重大决策事项,然而这些规章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的内部管理架构、员工权益等关键领域,会对企业运营产生长期且深远的影响。

范围理解模糊:对于一些处于边界的事项,如一些金额稍低于规定额度的资金运作,或者涉及部门局部但对整体战略有潜在影响的项目安排,企业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可能导致部分应纳入 “三重一大” 范畴的事项未按相应程序决策,增加决策风险。

(二)决策流程执行误区

程序形式化:有些企业虽然表面上遵循了 “三重一大” 的决策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形式主义。

决策环节缺失或倒置: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应有的决策环节被省略,如没有经过充分的职能部门评估就直接提交决策机构审议。或者出现流程倒置的情况。


(三)责任落实误区

责任推诿当 “三重一大” 决策出现问题后,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之间可能相互推诿责任。例如,业务部门可能认为自己只是提出议题,最终决策是由上级领导或决策机构做出的;而决策机构可能认为自己是基于业务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责任在于信息提供不准确。这种责任不清的情况,使得对决策失误的问责难以有效执行。

责任界定不明晰:在一些复杂的决策事项中,由于涉及多个主体和环节,对于每个环节的责任边界没有明确的划分,导致在出现问题时无法准确确定责任主体。例如,在一个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的重大项目安排中,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金超支问题,很难分清是预算编制部门的责任,还是项目执行部门的责任。

对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事项的误区
(一)研究范围误区

过度参与具体事务:部分企业党委在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时,可能会陷入对过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事务的研究,而忽略了自身主要职责是从政治方向、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等宏观层面进行把关。例如,党委过度关注产品的具体营销方案细节,而没有将重点放在营销战略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关键问题上。

范围把握不准确:对于一些涉及党的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交叉领域的事项,党委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应纳入前置研究范围。例如,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技能培训计划,党委可能不确定其是否涉及党的人才培养方针落实,从而导致该研究的没研究,不该过多干预的却深度介入。

(二)研究深度误区

研究浮于表面:党委在前置研究讨论时,可能只是简单地听取汇报,没有深入挖掘事项背后的政治风险、政策导向等关键因素。例如,在研究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时,只是了解项目的基本财务和市场情况,而没有对投资目的地的政治环境、国际关系等可能影响企业国有资产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过度深入业务细节:与上述过度参与具体事务类似,党委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过度深入业务细节,试图以党委的视角替代业务部门的专业判断,这不仅会影响决策效率,还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决策失误。例如,在研究企业技术研发项目时,党委过度关注技术参数和研发步骤,而忽略了从党的战略方针角度审视该技术是否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方向。

(三)沟通协调误区

沟通不畅:党委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可能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党委前置研究的意见没有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其他治理主体,或者其他治理主体没有充分理解党委意见的意图,导致在后续决策过程中出现误解或执行偏差。例如,党委对企业改革方案提出了关于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政治意见,但由于沟通不到位,其他治理主体在制定具体方案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要求。

·协调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党委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使得在前置研究和后续决策过程中无法有效衔接。例如,对于一些紧急事项,没有明确的快速沟通和协调程序,导致党委前置研究无法及时开展,或者其他治理主体等待党委意见时间过长,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


更多内容,点击关注↓


来源:国企风云
编辑:马雪君
审核:张晓红
终审:武洋





点亮“在看”!



鄂尔多斯融媒文化
聚焦融媒文化、传递权威资讯、服务百姓民生、展示暖城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