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为何如此珍贵?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浙江文博部门在杭州乌龟山找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由于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间,有着系统的传承关系,南宋官窑最初是承袭了北宋官窑的烧造方法,瓷土、釉材都按照北宋官窑的标准来选取。南宋政权稳定后,又吸收了龙泉窑薄胎厚釉的经验和方法,烧制出来“聚沫攒珠”、“紫口铁足”的南宋官窑。对于那些结合考古成果可以定论的,本文加以南、北宋区分;对于尚未准确定性的传世品,包括清末流失海外的宫廷传世品,统称为宋代官窑。宋代是瓷器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瓷器从汉代萌芽经历大唐的发展,在宋朝达到了最高峰,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它在当时是烧造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过宋官窑真品存量比较稀少,市场上伪品很多,不仅有现代新仿,历代皆有仿作。
在伪品横流的市场下,民间收藏者要想避坑捡漏就得有一定鉴定技巧。笔者专修博古专业, 常年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往来合作,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现当下最实用的鉴定方法:一:开片
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
二:紫口铁足
紫口铁足是由于南宋官窑采用杭州凤凰山下产的紫金土混合瓷土烧制瓷器。由于紫金土内含有大量的铁成分,制成素胎为紫红色,烧成瓷器后为深灰色。露胎处由于二次氧化和还原,瓷胎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磁铁矿和赤铁矿晶体,形成黑色。看上去像铁的颜色,俗称铁足。
三:胎色和胎骨
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
四:气泡
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有缘者见下图):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鉆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可称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于上,中小泡于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
五、釉面
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难做到的。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宋官窑青釉蒜头瓶-北京故宫藏
南宋 郊坛下官窑鬲式炉,上海博物馆藏,浙江省杭州市乌龟山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
因为宋代的官窑瓷器产量非常的少,流传到后世的就更少了。因此宋代官窑瓷器成为收藏界的珍贵藏品,目前存世的能够被确认为宋代官窑瓷器数量稀少,大部分都保存在大的博物馆中和大藏家手中。平常藏家如果看到官窑瓷器的时候,收藏时一定要慎重。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让更多人受益!
版权声明: 本图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