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4段对话,读懂一段,受用终生!

文化   2024-10-09 09:01   云南  

闻一多也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历史上他们两人相遇被称为人与天的对话,人代表着人道,天代表着天道。孔子就代表人道,老子代表天道。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相遇,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01、第一次对话


孔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制度基本崩塌。


他对此非常痛心,但也无法改变现状。


后来听说国都城内的史官老子博学,孔子便起身前往洛阳向老子问礼。



一见到老子,孔子便开始诉说他对当今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不满。


老子只是耐心地聆听,笑而不语。


到了黄河边时,他指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对孔子说了一番话。


老子问:“你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反问:“水有何德?”


接着,老子就提出了著名的“上善若水”的观点。


“ 上善”指的是至高无上的善德,“若水”则是比喻这种善德就像水一样。水在自然界中滋润万物,但却不与万物相争,而是默默地付出,这种品质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水虽然看起来也没有固定的走向,但它可以依托地势而流走,遇障碍它还能迂回,有决口时它就可以奔流。

所以说,如果没有水,万物将无法存活,但它却不争不抢,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也不显露自己的锋芒。



正因为这些特质,水才能在自然界不断循环,成为永远的大地之源。


老子的这段话,是在提醒年轻的孔子,要像水一样,收敛自己的张扬与浮躁。


孔子听后顿悟。


《论语》里讲:“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君子不应当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视角,而应当具备广泛的能力和胸襟。


但如果你能力不足,却又冲动莽撞,只会让自己处处碰壁,陷入拧巴内耗之中。


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水的品德。


耐住性子,默默沉淀,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当你的视野开阔了,实力强大了,自然能用切实的行动,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



02、第二次对话


孔子与老子论礼数日后,收获良多。


离开之际,他向老子郑重辞行,此时,老子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诫。


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意为当今社会啊,越聪明深察的人越近于死者,因为好议人也。

你特别聪明,也特别敏锐,但更容易遭殃,为什么?

因为你总忍不住去说人家,这样就会引起辩驳,容易得罪别人,从而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这就是发人之恶也,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最后面一句“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老子这几句话,说透了为人处世之道。


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在任何时代都是必不可缺的能力。


孔子这次拜见老子同样受益匪浅,回去之后,三天都没有说话,弟子见状便询问他怎么了?

孔子说,鸟会飞、鱼会游、兽会跑,可鸟能用箭射下来,兽可以用网抓住,鱼可以用钩子钩上来,唯独龙可以上天下海不受约束,老子就如传说中的龙一般。

另外据《史记》记载,孔子这次回去后,变得更加谨言慎行,于是向他学习求教的弟子也越来越多,也说明了孔子这次不虚此行。


《鬼谷子》有言:“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一个人不管有多么出众,一旦在人前卖弄了,就一文不值了。


因为张扬狂妄,只会暴露自己的底牌,招来祸端。


真正强大的人,其实都如成熟的稻穗,弯得下腰低得下头。


为人处事,要时时警惕。谦虚低调,不张扬,不炫耀,人生才能平稳顺遂。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03、第三次对话


两人第三次对话,发生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后。


这次会见,孔子已经步入中年,但他的仁政理想还未实现,不禁对人生产生了迷茫。


于是,他又来请教老子。


孔子感叹道:“所有的东西就像河水一样啊,不知不觉就流逝了。我的人生,又该走向何处呢?”


老子回他道:“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都遵循兴衰变化的规律,人也不会例外。


这有什么可伤感的呢?


或生或死,或荣或枯,都是自然的结果,当你接纳了这个事实,内心就不会恐惧慌乱。


但如果你追逐功名,就会为功名所累,那这一生对你来说,不过是束缚自我的囚笼罢了。”


听过这样一句话,你在意什么,就会被什么困住。你越想控制什么,就越会被什么给控制。


我不禁想到秦相李斯的故事。


为了爬上高位,李斯不择手段,做了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


先是构陷同学韩非,杀了潜在对手;


后又篡改诏书,骗杀太子扶苏;


为了保住官位,他还曲意奉承胡亥,加速了秦国灭亡。



李斯这一生为权为财,费尽心力,整日惶惶。


直到被当街腰斩前,他脑子里忽然闪回了年轻时和儿子一同捕猎的场景。


到了这时,他才终于明白:


财富名位都是过眼云烟,那些藏在平凡里的琐碎幸福,才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这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


有舍必然有得,有得必然有失。


很多人一路走来,选择的都是欲望,权力,或者财位,以为这些是无上荣耀。


可是到头来才发现,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远胜于所得。


反而丢掉了自己的尊严和良心,让自己变得自私而偏执。


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


认真过好每个朝朝暮暮,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和在乎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便不枉此生。



04、第四次对话


孔子与老子两人最后一次会面,发生在很多年后。


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而老子已经隐居。


孔子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古代经典,还是没能领悟“道”的真谛。


于是便求教老子,何谓天道。


老子告诉他:“想要窥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舍弃万物的不同,而看到万物共通之处。”


孔子问:“观察到相同之处又怎么样呢?”


老子回:“从同质的一面去看,物我、是非、生死、昼夜、福祸……都没什么区别。


所有东西分不出一个高低贵贱,你就不会因为得到什么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失去什么而沮丧。


这时候,人的心中就会如同古井一般,不起波澜,自得其乐。”


孔子依旧不解,万事万物各有其质,怎么能看作是一样的东西呢?


老子回复道,用眼看当然完全不同,但如果你试着用心去看呢?


关于老子的观点,《庄子·达生》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书中记载:“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惛。”


人在赌博时,如果用砖瓦等便宜的东西作为赌注,心里很轻松,因此常能巧中。


而以腰上的佩饰为赌,就会患得患失,生怕自己输掉。



当以黄金为赌注的时候,因金价昂贵,得失心已经被抬到了最高处。


心中便慌乱无主,屡屡出现昏招,甚至有可能输得一败涂地。


可见,所谓的荣辱输赢,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你把东西分出三六九等,就会因为得不到最好的而懊恼;


你把境遇归为或福或祸,就会因为不如愿,而陷入怨恨。


有一句话说得好:“心在平处,生命的质量才在高处。”


或成或败,皆是人生常态。


别奢求完满,别惧怕失去。


以平常心对无常事,哪怕外界风浪再大,你也能在岁月的长河里,闲庭信步,慢看生活的云卷云舒。


《旧唐书》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星,老子、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灯塔。


跨越千年,我们仍能从中获得启迪和指引。


只有像他们那样,时时反省,常常沉思。


在困境中寻找机会,在挫折中增进智慧。


我们才能不断地破局成长,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茶经
学茶、喝茶、交流茶、结识茶友!焚香,品茶.悟不尽,觉天涯.古韵悠然.煮人生沉浮,燃世间浮夸.琴音瑟瑟秦韵,青烟袅袅清心.春秋兰蕙幽香始,千秋尽在一壶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