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笔歌百年 | 【百年吞吐】第一篇章看展指南

文化   2024-11-12 16:07   上海  

任意滑动查看展厅浏览指南


  勤学磨砺阶段的艰辛与成就运用图表详尽地展示了刘海粟自1902年至1920年间在教育及书法领域的成长轨迹,特别是聚焦于1917年至1925年间的相关文献扩影展示,生动再现了其早期的书法风采。

在转益多师的阶段,他通过临摹《散氏盘》深刻领悟了碑学的精髓,同时,对历代名家行书佳作的研习也展现出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馆藏中的镇馆之宝——陈淳的《草书卷》与刘海粟的临摹佳作并肩而展,构成了展览的一大亮点。牡丹图上的题写,鲜明地展现了陈淳书法风格的转变。



在拜康有为为师期间,相关文献深刻揭示了师生间情谊的日益加深,如刘海粟赠予梅先生的对联及康有为的回赠之作,均体现了康有为对刘海粟书法训练的严格要求与所经历的艰辛。1985年,刘海粟墓碑及墓志铭拓本手稿的展出,再次勾起了人们对这位大师与其恩师深厚情谊的回忆。    



      在“诗书传家”部分,生动的图示图表结合动态弹幕,充分展现了家族对刘海粟的深远影响及姑夫屠寄的悉心教诲。展览还设有沉浸式书房互动空间,供观众学习“永”字的八种写法。

步入“人书俱老”之境后,刘海粟的草书、楷书作品笔触愈发沉稳,线条略显涩滞,墨色浓枯交织,彰显出苍劲雄浑的艺术魅力。历经人生的洗礼,他终达“我为我法”之境,实现了“动静相融,凡中见奇,人书共老”的艺术境界。

最终呈现的是刘海粟向江泽民恳请题写美术馆馆额的珍贵书信,其书法中流露出浓厚的爱国情怀,毕生藏品与创作悉数捐献给国家。






/ 核心作品文字导览 /


1

勇智宏辯

刘海粟《勇智宏辯》1978年 纸本 34x109cm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讲解

 “勇智宏辩”,是1978年,刘海粟为女儿刘蟾所写的一件横幅。当时,刘海粟已是84岁的高龄,但这几个字仍是笔力遒劲,丝毫不见老态。

“勇智宏辩”的字面意思,大略是有勇气、有智慧,善于宏辩。而能够宏辩的前提,必定是思维开阔、独立思考。“勇智宏辩”四个字,自然是寄托了刘海粟对女儿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幼年学习书法时一段经历的回应,算是人生的call back。

1896年,刘海粟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原名叫刘槃,他是家里的第9个孩子。

在常州,刘家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祖上数代鸿儒。刘槃的母亲,是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孙女,洪亮吉生活在乾隆年间,精通诗文自不必说,他还是经学家,著有《春秋左传诂》;是史学家,有《三国疆域志》、 《十六国疆域志》 等著作;最让人意外的,他还是最早的人口学家。

刘海粟的姑父,叫屠寄,也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学者,著有《蒙兀儿史记》。1917年,当蔡元培担任国史馆馆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时,屠寄受聘为总纂,这是一个官职,负责国史等官修史书的编纂。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槃必然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从小就在自家书房念书,每天上午背书,背的是四书五经。下午写书法,学习的方式就是临贴,当时主要临的有《柳公权玄秘塔碑》、《麻姑山仙坛记》 、《颜家庙碑拓片》等等。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只需要背书,不需要提问。而刘槃偏偏就是个爱思考、爱提问的孩子,每每把老师问的一愣一愣的,老师很生气,就去找刘妈妈告状。后来,刘妈妈把刘槃送到了绳正书院,这是刘家自己兴办的书院,主要学生也都是刘家子弟。大概12岁时,刘槃在绳正书院里写了一副对子 “逢源会委、勇智宏辩”,书法水平技惊四座,成为了书院的一段美谈。

这两句是正是出自每个读书的华夏少年郎每天都在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从1500余字的原文中,刘槃只选了“逢源会委,勇智宏辩”这八个字,足见当时,这个才12岁的孩子,就已经立下了想要百川汇聚、智勇双全、独立思考、宏辩八方的雄心。

时隔70年,耄耋之年的刘海粟再次写下了“勇智宏辩”这四个字,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刚刚学写书法的总角少年,而是名震华夏的艺术家、教育家,然而,他对“逢源会委,勇智宏辩”的追求,却是贯穿一生,末曾改变。






2

存天阁

19世纪20年代  康有为题写的“存天阁”匾额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讲解

这件存天阁的匾额,是康有为为刘海粟的工作室所题写的斋名,这块牌匾也见证了康有为与刘海粟的一段传为美谈的师徒情谊。

13岁时(1909年),刘槃从常州来到上海学习绘画,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刘海粟,海粟两个字出自苏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艺海无涯,自己不过是小小一粟的谦逊之意。

在上海,刘海粟先在周湘所办的布景画传习所学习绘画,之后又与友人一起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5年,学校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刘海粟担任校长。之后几年间,刘海粟大刀阔斧地进行艺术教育探索,公开招收女学生并男女同校,雇佣裸体模特等举措,引发舆论沸腾,也为刘海粟博得了一个“艺术叛徒”的诨名。

1922年,刘海粟与吴昌硕、王一亭等画家一起举办“天马会”的画展时,这个展览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当然是个大名人,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迫流亡海外15年,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回到祖国,并在上海生活了十余年。

康有为不仅是个政治家,他在艺术上也是一个有着强烈主张的变法者。他将宪政改革的创新精神注入书法理论中,将金石与书法相结合,发展出了一种极具辨识度的“康体”书法。对,就是“存天阁”这个牌匾中所呈现的书法风格。

康有为对“天马会”展览评价非常高,夸赞这次画展让他在衰微的中国画坛看到了新气象。就是在这次画展中,刘海粟与康有为结识。康问刘今年多大了,答26岁。问创办上海美专时多大,答16岁。问老师是谁,答没有老师,自学的。这一番问答之后,康有为惊呼道:天才!天才!

两人一见如故,康有为甚至主动提出要收刘海粟为徒,教他诗文和书法。刘海粟此时也正好有意要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这对师徒情谊就此结下。康有为对刘海粟的书法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他手把手地教刘海粟如何悬腕、执笔,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姿势都要细细纠正。这种严谨的训练,让刘海粟的书法技艺迅速提升,他掌握了康体书法的精髓,能模仿康体至真假难辨,甚至到了可以为康氏代笔的程度。

后来,刘海粟在上海美专里设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请恩师赐名,康有为说,彼此有缘结为师徒,是上天注定我们存在在一起,所以就写了“存天阁”。

刘海粟非常珍视将这幅牌匾,一直挂在上海美专的工作室,解放以后院系调整,他又把牌匾拿回家,挂在自家画室正对客厅的粱上。对于存天阁这个名字,刘海粟也是喜爱有加,他有一方“存天阁”的章,后来刘海粟的艺术随笔文集,也叫《存天阁谈艺录》。





3

临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刘海粟《临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1942年 127.6×32.4cm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讲解

这是刘海粟在1942年所写的《临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无论是书法风格,还是作品背后的故事,这都是件特别值得一说的临摹作品。

先说苏东坡的原作。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了两首五言诗,诗意孤寂苍凉,有“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的句子,显现出诗人当时精神寂寞,生活愁苦、郁郁寡欢的状态。《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临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其创作之时,刘海粟恰好也是处在类似的困苦境况之中。

1942年,距刘海粟向康有为学习书法,已经二十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他两度去欧洲游历,第二次还组织了盛大的中国书画展览,在欧洲多个国家巡展,向欧洲人展示了当时中国绘画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在整个中国艺术界,刘海粟都已经拥有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随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到1939年底,刘海粟乘船离上海,赴南洋举办“中国现代名画筹巡回展”,所得款项全都捐赠给“万国红十字会”,用以资助抗战。

然而,因为战事不断扩大,刘海粟不得不滞留辗转在新加坡和印尼等地。1942年,当时47岁的刘海粟住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城,也就是今天雅加达附近一个叫米司脱的偏僻小镇上,自己去国怀乡,孑然一身,而遥远的祖国,此时也正是炮火连天、生灵涂炭。此一时,刘海粟心中的悲苦之情,与一千年前谪居黄州苏东坡竟有相似之处,隔着千年时光,惺惺相惜。

刘海粟的这张《临黄州寒食诗屏条》基本忠于苏氏原作,展现出稳健的笔触,既有伸展的动感,又规整有序,形神兼备。他巧妙地吸收了《黄州寒食诗》的优点,同时也融入了苏体的“跛态”特质。






4

临散氏盘铭

(点击链接欣赏名作)


刘海粟《临散氏盘铭》1975年 29.5x935.5cm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讲解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一般认为,散氏盘是西周晚期,大约周厉王时期的器物,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无论是从字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散氏盘》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散氏盘的内底上铸有铭文,共19行、357字,铭文内容与土地转让相关,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同时,散氏盘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金文本身就具有古朴厚重、线条流畅的特点。《散氏盘》的铭文更是将这种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笔画沉稳磅礴、线条粗细得当、字形布局古朴优雅,无疑是大篆的典范之作。这种风格不仅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中国书法学习中有一句话,叫“书从篆入”,意思是想要写好书法,就必须要先学好篆书,这算是中国书法学习的一个古训,历代书家都有类似的言论。因为篆书看似简单,却是书法的基础笔法,蕴含了中锋用笔的技巧。如果篆书过关,中锋有力,书法的线条质感就完全不同。一个字的厚重,饱满,力量都是从中锋历练而来的。

刘海粟早年拜康有为为师, 自然也继承了老师“学书必从篆入”的书学思想。康有为晚年,也一再强调,让刘海粟要去临大篆,主要就是指散氏盘。刘海粟曾表白自己“爱琅琊石鼓,毫端郁勃,敛元气,奔吾腕。”故此,他能将所得金石之精髓融贯于诸体之中,这是他开启自我书法风格的密钥之所在。






5

临陈淳作品

刘海粟《书法四条屏 陈淳 诗》70年代 136x33cmx4


刘海粟《陈淳 诗 绢本长卷 重湖接屋水迢迢》1978年 44.5x580cm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讲解

这是刘海粟临习晚明的狂草大家陈淳的作品,一幅为条屏,一幅为手卷。

陈淳,号白阳,是晚明期的书画大家,他师从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在绘画上,陈淳与徐渭齐名,并称白阳、青藤。在书法上,陈淳尤工草篆,笔法洒脱,其晚期将大部分精力都倾注于行草书。陈淳的书法笔墨放纵,运笔提顿扭转,左倾右倒,或节制或奔放,如醉歌狂舞,纵橫争折,线条与墨色交织成不断变动的画面,极富律动的美感。

刘海粟的书法学习,幼时临摹颜体、柳体,打基础最理想的字体,再到上海拜康有为为师,从康体书法中领会金石意味,后来又遵老师的教导,开始临摹《散氏盘》、《石门铭》、《石门颂》、《毛公鼎》,进一步体会碑学真谛。同时,刘海粟也临摹和学习苏轼、黄庭坚、米芾、陈淳等众多书法名家的作品。经过数年的训练,刘海粟的书法,篆、行、草、楷齐头并进,功力不凡。虽在字形笔划保存了康先生的一些东西,但已经加以变化,开始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逐渐跳出了康体的樊篱,自成一家。

刘海粟书法的神采,绝不是那种笔画上的精致,更不是形质上的所谓传统体现,而更多的是内在的精神与潜意识的生发。但一到笔下都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表现方式,表现出一种精气神上的合一。从刘海粟临习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寻求多变,革新自我的各种尝试和探索。





“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展览展期至2025年1月15日,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刘海粟书法大展,在这里不仅能欣赏精品佳作,更能通过语音导览二维码等方式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去读懂刘海粟书法,以窥见刘海粟的人生百年。

期待能与您在展览现场相见!


编辑:金雨沁 / 主任编辑:洪亮

刘海粟美术馆
刘海粟美术馆成立于1995年,是我国首座个人名字命名的省市级国有美术馆,秉承中国新美术运动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刘海粟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播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