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征夫||大师的风骨
文摘
文化
2024-10-06 04:07
湖南
“那泱泱的黑暗中,熠辉着一颗黄黄的灯光呵;我将由你的熠耀里,凝视她明媚的双眼。”参观扬州繁华闹市区闹中取静的朱自清故居,我们从这里恍若感知到:民国朱自清先生在彼时故居挥写着诗篇《灯光》,直面黑暗,寻觅光明,坚韧不拔,追求理想。“薄砖铺地,条石镶边,青苔接缝,砖墙细瓦,雕屏花门,古色古香;三间两厢一对照,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国家级文保单位。”这便是位于扬州市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之所在。漫步于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清代三合院中,每一处细节都依稀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每一件展品都仿佛诉说着朱先生的故事与风骨。清式“朱自清故居”,由江泽民题写;门庭两侧墙面,分别布置《背影》和《荷塘月色》传世佳作片段。序厅中央伫立着朱自清塑像,塑像上方“清芬正气传当世”题词引人注目;左侧是朱自清的生平简介,右侧是毛泽东和江泽民对朱自清的评价。主厅清代康有为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和王原祁山水画,留存着书香墨韵;两张照片令人动容,一张是朱自清的母亲,另一张是《背影》里那慈爱得让朱自清“眼泪很快流下来”的父亲朱鸿钧。“父亲是朱砂的笔,母亲是青花的砚。”先生对父母深情可见一斑。朱自清(1898—1948年)名自华,字佩弦(典出《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号秋实,1917年改名自清(语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6岁随父定居扬州;他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祖父朱则余和父亲朱鸿钧皆为旧式文官;先辈的家学渊源,士大夫的家庭影响,逐渐养成他“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雅士气质。朱自清自小似邻家少年,温润如玉,清明如水。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培养,养成了他优秀学子的习惯与品格;江南美景的滋润和历史文化的熏陶,培育了他卓尔不凡的人格与品质。他15岁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在老师眼中是位不苟言笑、勤学苦读、热爱文学的少年。他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考取该校哲学系。1919年,他参加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同时,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开始从事新诗与散文的写作。朱自清22岁大学毕业后,他已与武钟谦成婚并育有两个孩子;加之家父官职被罢免,弟妹均在求学,家境举步维艰。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义不容辞地扛起家庭重担,他先带着妻儿前往浙江第一师范教书,接着又回扬州中学任教,后去上海吴淞公立学校执教。1925年,27岁的他在好友俞平伯的举荐下进入清华大学(包括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担任教授和国文系主任,毕生从事教书育人、文学创作和民主活动,最终成为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和民主战士。朱自清作为教育家,一生葆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持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品质,具有“潜心从教、匠心育人”的精神,在教书育人上展现了精深的造诣。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关爱学生,培养情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精髓。朱自清作为学者作家,以散文和诗歌创作为主,毕生著作丰赡。1919年,他出版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4年,他出版第一本诗文集《踪迹》;1928年,他出版第一部散文集《背影》;1946年,他主编《闻一多全集》;他的散文、诗歌、小说及日记、通信等作品,被后人编入《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坚信文学应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不是迎合所谓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真诚流露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并强调作品的审美情趣和理性光芒。他堪为现代散文巨擘,以语言隽永、情感真挚、清新婉丽、富有诗意、饱含哲理、风格独特著称,让人馨香怡人,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代表作《背影》,以质朴平实的语言描绘了父子之间的深情;他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则以细腻唯美的笔触,描摹了月夜下的荷塘美景,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经历了两段婚姻,分别叫“失爱”和“得爱”。第一段是家庭包办婚姻,他与富商女儿武钟谦婚后感情其实很不错,并育有六个子女;然而,武钟谦由于长期操持家务和照顾孩子,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早逝,无疑给朱自清留下巨大的家庭负担与精神痛苦,作为丈夫深情地给结发妻子写下了悲痛的《悼亡妇》。前妻离世两年后,朱自清得到四川一师大学生陈竹隐的钟情,两人经鸿雁传书百余封,她愿意将心与爱交与朴实、正派、善良、可爱的他;1931年,朱自清将孩子们交给陈竹隐照顾,公费去欧洲游学,次年回国后正式结为伉俪,两人相互扶持、彼此关爱,直至朱自清生命终结仍不改初心。朱自清作为谦谦君子和爱国人士,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与不凡气节。扬州不仅是儒风雅气的城市,而且也是铁血豪情之所在,宋代李庭芝、姜才和明末清初史可法舍身救扬的英雄事迹,培育了年少朱自清的家国情怀。在北大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并以笔为枪揭露一切腐朽与黑暗。在抗日救亡及军阀混战的历史关头,他广泛参与民主斗争活动,声讨军阀政府和美日的暴行,并竭尽所能地关爱家人、朋友和学生们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1948年50岁病重逝世前,他宁可饿死也拒领美国的“救济面粉”,同时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宣言》上签名,表明了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操。朱先生的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深得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我是扬州人”,蕴含朱自清于扬州的深情与挚爱。扬州的自然风光、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赋予了他独特的文化气韵和文学灵感;他在扬州前后生活了16年,在这里他完成了中小学学业,与前妻结婚生子,许多亲人都安葬在扬州;这段扬州经历对他的理想构建、人格形成和文学抱负影响深远,他对扬州有着挥之不去的深沉情义。因此,尽管朱自清祖籍绍兴和出生东海,然而扬州对他来说更像一个精神故乡,他总会自称“我是扬州人”。诚如他在《我是扬州人》中所言: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朱自清虽病逝后葬于香山万安公墓,但坚信他依然会魂归扬州故里。“先师功德垂青史,做事为人众讴歌。典范铁肩担道义,儒生妙手著美文。荷塘月色名篇秀,父亲背影催人泪。教授终身守廉正,高风亮节永流芳。” 朱自清一生短暂,却饱尝生活艰辛和战乱动荡之苦。他生活在民族危亡、内战频仍的年代,一路走来有过寻路不得的苦闷,有过有问无答的彷徨,但他始终保持着纯洁的赤子之心。他渴望自由、追求进步、向往光明,虽两袖清风却一身傲骨,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以贫困病弱之躯,以民主战士之志,竭诚托起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日子如轻烟,气节存世间。”回望故居,瞻仰塑像,我们从中读懂了朱自清对家庭的责任与柔情,对国家民族的气节与傲骨。“半百人生路,一片挚情心。”朱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先生,虽“匆匆”离去,却“背影”长留。
征夫,微名楚水隐士,江苏扬州人,市作协会员;历经党政机关及金融行业工作后,现任九州文学会四川网总编、九州文学会温州分会会长、乳燕文学天地及兴化作协平台副主编。
电视音乐广告制作横空出世了,本平台现有栏目16个,辐射全国,聚集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作词、作曲、演唱名家,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音乐电视(MTV)广告,所有的作词、作曲、演唱都由全国实力名家原创一条龙服务,《三湘四水文艺之家》伴您腾飞,助您早日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