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参军到北京至今已四十多年, 退休后每年回乡五六次,探望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前几天在收拾房子拾缀老屋时,发现两幅陈旧发黄的老照片。
拭去尘埃仔细一看,随着岁月的洗礼,这两幅老照片不少地方已模糊不清,但徐秤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集体合影的字眼依然清楚。
于是,我利用几天时间对庄上仍然健在的前后四代部分演员作了专题釆访。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当年的宣传队员们大多数年愈古稀,但提起他们的演出历史,立刻两眼放光,豪情满怀。倾听他们回忆讲述当年那有情有景的一幕幕,使我生出无限的仰慕和感慨!
我的家乡,泰州市兴化市戴南镇徐秤村,庄子不大,人口千余,素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庄上人喜文娱、爱演戏,文娱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早在解放前夕,徐秤庄就是苏北革命根据地之一,徐金女和徐士叶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村长。1949年9月正值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选举党的中央主席毛泽东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作为苏北农村的基层组织,他们重视用文化文娱活动充分表达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坚决拥护。
他们组织村里年仅十四岁的徐玉所、十二岁的张桂凤和十五岁的徐正元等三位少年,学唱当时时兴全国的《小放牛》(以小放牛原曲配以新歌词)、《生产自救》等歌曲。在本乡二胡演奏名家徐杏其老先生带领下,先是在本庄演出,很快扩大到到周围各村庄演出,歌颂共产党毛主席,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这个小小演出队,就是徐秤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基础和先驱。后来,张桂凤曾任赵徐乡妇联主任和戴南人民医院副院长多年;徐玉所改名徐应龙,1962年入党,是庄上入党较早的普通群众;徐正元也曾担任过特殊时期大队干部。
解放后,演出队活动更加积极主动,大力歌唱社会主义好,歌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村党支部宣传工作的一支有生力量。
五十年代中期,木工师傅徐玉所,理发师傅徐玉诚和青年女学生徐咸云(小名桃儿头)合作主演淮剧《秦香莲》。徐玉所饰演王相爷、徐玉诚饰演陈世美、桃儿头饰演秦香莲。
他们在研究剧情、把握角色方面狠下功夫,把腐朽反动的封建官僚和备受欺凌压迫的旧社会妇女演绎得生动形象,在徐秤庄中心夹河北边搭台连演数场,台下观众积极呼应,纷纷要求上台痛打王相爷和陈世美。
六十年代初,已被招工到徐州煤矿机关工作的刘茂林,父亲去世后回到徐秤,不久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他与后任大队贫下中农协会委贞和党支部书记的徐咸龙密切配合,组织大队宣传队排演《白毛女》。
演员们白天下田劳动,晚上认真排练,不怕苦不怕累,把反动地主恶霸黄世仁、穆仁智表演得活灵活现,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劳苦大众的反动罪行淋漓尽致。杨白劳和喜儿的血泪史深入人心,贫下中农们看后热泪盈眶,深受教育,振臂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宣传队接着排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那是一出反映抗日战争全民皆兵的优秀剧目,徐玉诚饰演李玉和,徐玉所反串李奶奶,匡引娣饰演李铁梅,他们深情演绎、锡剧唱腔拿捏得准确到位,台下掌声不断!
中型节目《一家人》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军民团结、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故事,剧情生动,备受观众欢迎。女青年徐咸云饰演地下党干部张英,她把满腔热忱地为游击队服务的老共产党员表现得朴实无华,演员们纷纷表示,做人就要像张英那样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现代样板戏在全国开始普及后,大队党、团领导紧跟形势,积极开展大演大唱活动。
曾在戴南赵家庄与国民党反动派打过仗的离休返乡老干部徐咸荣,十分热心家乡的文化建设,直接领导宣传队的各项工作。
团支部书记徐应松组织20余名男女演员排演样板戏《沙家浜》,他自画的舞台布景栩栩如生。从东台锡剧团请来戏剧专家进行业务指导,演员们刻苦学习,虚心求教,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郭建光、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等正反派角色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徐阿琴扮演的阿庆嫂注重形神兼备,细抠每个细节,把每一个在电影中看到过、收音机里听到过的“阿庆嫂”活生生展现在广大农民群众面前。
七十年代初期,电影《杜鹃山》在全国热映,表现的是井岗山革命斗争时期党的地下工作者柯湘,英勇机智地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对敌斗争的情景。大队宣传队在排演这部戏的过程中组织所有演员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仔细琢磨人物性格,大胆实践创作,硬是把井岗山斗争时期的人物形象表现为乡村大众喜闻乐见的英雄群体。
那时候农村没有现成的固定舞台,都是演出前几天安排人员用木板搭建。也没有普及电灯,早期舞台照明靠村民踏水车发电点亮舞台。有段时间踏车人主要是安排地富反坏“四类分子”,他们不但看不到戏,还要出力踏车,叫苦不迭。后来有了一种叫“汽油灯”的照明工具,大队花钱买了几盏,那些踏车的苦差事总算免除了。
徐秤大队宣传队排演的小型节目远近闻名,虽说男女演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但由于内心热爱,肯学善钻,歌唱舞蹈水平不断提高。黄鞋所、徐亚芳、徐芒女等年轻演员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哈达献给毛主席》等歌曲,情绪饱滿,声音宏亮,常常激起台下群众的热情共鸣!
舞蹈节目动作娴熟,唱跳结合。大队领导班子全体出动演唱的“四对老伴学毛选”,由时任徐秤学校校长杭伯明、老师陈国富策划并导演,大队支书、大队长和大会计头裹白毛巾、戴上假鬍须,边唱边跳,手舞足蹈,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特别是芭蕾舞《白毛女》中,徐亚芳表演的脚尖舞很是出色,天天劳作于田野地头的村姑,也能惦起脚尖跳跃在舞台之上,难能可贵。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古装戏又在全国各地重新兴起,广播、收音机、电影、电视中复出最早的是《红楼梦》和《梁山伯祝英台》,这些“剧中情人”吊足了新一代青年男女包括部分中老年的胃口。
大队宣传队积极适应群众需求,组织排练《梁山伯祝英台》,潘久仁、徐阿琴等老演员再次披掛上阵,分别饰演梁山伯、祝英台。随着剧中人物喜怒哀乐的不断变化,台下观众的心脏跟着一起跳动,特别是演员凄婉动人的越剧唱腔赚取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徐秤学校老教师徐春山、时任生产队会计后经商办企业出任乡工业经理部经理的徐章,自六十年代开始,从秦香莲到梁山伯祝英台,先后在大队宣传队演出的所有大中小型节目中担纲二胡演奏,他们无论工作多忙,家务事多少,始终满腔热情投入到文化宣传之中。
徐秤大队文艺宣传队,自解放前夕的阵容雏形到八十年代的演艺精兵,曾应邀到附近几十个村庄演出,还曾受戴南区公所指派到几个大型水利建设工地,为挑河民工举行慰问演出。
那时,他们的演出南到泰县河横公社(现姜堰区),北到兴化沙沟公社,东到东台广山公社,方圆百里,大展风采,广受欢迎。
每到一处,宣传队的同志一放下行装,就各自忙碌起来,有的忙着布置舞台,有的自己化完妆还帮别人化妆,有的反复调试乐器。
到外庄演出距离近的大家一起步行,距离远的则坐木船前往,后来有了冲水船、挂桨机船,来回方便多了。有的大队派两名劳力用竹篙撑船来请宣传队,因行船几十里撑船者往往挥汗如雨,每到此时,船上演员们都争相替换,充分体现了贫下中农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宣传队到各庄演出,寂静的乡村立马沸腾起来,人们象过节一样,呼朋引伴,扶老携幼,纷纷拥向演出场地。
徐秤大队文艺宣传队之所以能活跃乡村三十多年,与五代村领导高度重视、倾力支持并亲自参与是分不开的。
党支部书记徐玉坤坚持领导十几年,并把当时全国热演的歌舞《逛新城》改编为《逛徐秤》,与女儿一起上台演唱,很受群众好评!
徐开圣、徐咸龙、郁珍旺、徐学仁、徐春阳等大队领导,注重宣传队的领导和人员进出把关,特别是在大队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极力扶持,购买乐器和服装方面毫不吝啬,力求保障演出需求,成就了一个村庄文艺宣传队的辉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今天,时代发展变化了,电影、电视、手机中戏曲热播,人们每天忙于打拼事业,似乎无暇顾及演戏娱乐,而我眼前则常常浮现长辈们钟情于乡村舞台的美丽风釆,期盼徐秤村传承农村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并在当代弘扬光大,把美丽乡村打造得更加和谐优美。
作者简介
徐建国,1960年7月生于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1978年3月入伍参军,曾在北京海军机关、部队及青岛海军院校任职,海军大校。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及军内外刊物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