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甲辰年 十一月廿一
人间小团圆— 冬至
盼了盼,冬至来了。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
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时至冬至,
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正式到来,
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起源
冬至过节最早起源于东汉,盛于唐宋时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清嘉录》中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说明古人对冬至是十分重视的。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上上天赐予人们的福气。汉朝时期称冬至为“冬节”,官府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仪式,称为“贺冬”,并且要放假过节,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法定节假日了。
物候
一候| 蚯蚓结。结,就是弯曲的意思。蚯蚓是变温动物,此时阴气依旧强盛,蚯蚓只能藏身土地继续卷缩身体。
二候| 麋角解。古人认为鹿角前生为阳,麋角后生为阴。因感受到阴气开始消退,所以糜角脱落。实际冬至脱角也是为了储备能量,安稳过冬。
三候| 水泉动。因冬至一阳生,山泉开始漫漫流动,并且变得温热,山中坚冰深处泉水开始松动,融为暖流。
仪式感
宴饮。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冬至节宴的习俗代代留传,至南宋时期,达到顶峰。
汤圆。“圆”意味着“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南方冬至习俗中,吃汤圆是最普遍和重要的一项传统。汤圆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谐。据说,吃汤圆始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吃汤圆的风俗变得更加盛行,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汤圆,吃汤圆也成了家庭团聚和温暖的象征。
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习俗,北方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在最长的夜,包裹最盛大的暖,一并揉进馅里,还有年关岁末的欢喜期待。吃完这碗妥帖的饺子,这一年的快意与遗憾,都会消解。
画九。冬至正式进入数九寒天。“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共有九个“九”,其中三九四九最严寒,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每过一天九涂满一个花瓣,等到九九八十一片花瓣填满,春天也就到来了。
围炉。越是寒冬凌冽,越要心怀热忱。就像唐朝的那场漫天大雪,白居易想起故人刘十九,写诗问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后千载,国人对冬日的美好期待,便定格成一幅诗意煮茶图。冬至已至,让我们一起围炉煮茶,循循暖肚、暖身、暖了手脚,由身及心,被茶香和岁末欢喜包裹的良夜,再大的雪也会融化,再暗的路也会照亮。
安身
古人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
冬至是阴气盛达到极点,开始阳气生的节点,所以要想让这个转折点顺利度过,就需要冬不扰阳。
要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不为外界的纷扰导致身心动荡不安,不去过度消耗气血,一切以和缓、平稳的作息、情绪为主调,只有养藏得好,才能静待阳气萌芽生发。
忙了一年了,记得给劳累的身心一个休憩的空余。
冬至已至,春归有期。
拥抱最长的夜,
做一个美美的梦!
冬至,福至。
祝你:心有所念,皆如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