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小白03-28 22:11712 阅读30 赞21 收藏9 评论
接上文去除干扰源1(背光开关电源),测试结果未有明显改善,在去除1的基础上,再去除干扰源2(主机开关电源),发现测试结果有了明显改善,我们可以说干扰源2就是“罪魁祸首”么?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的,包括做了很多EMC测试的人恐怕也会这么认为,然而并不是的,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答案是干扰源2并不一定就是“罪魁祸首”。
Why EMC实验中RE是以dbuv为单位,并不是我们常用的计算单位V,在RE测试中是用这个公式计算频点辐射强度的:
式中:u1,u2,u3是不同的干扰源。
从式中可以看出RE的测试结果并不是简单的u1+u2+u3...
列举一个实例分析问题,某次实验中,RE测试结果为60dbuv,去除干扰源u1之后,RE测试结果为50dbuv,在去除干扰源1基础,再去除干扰源2,RE测试结果为20dbuv,再去除干扰源3,RE测试结果为10dbuv,如果思考过程中不加入对数的信息,可能会很直观的认为,去除干扰源1对RE帮忙不大(仅仅由60dbuv下降到50dbuv),去除干扰源2对实验结果最有效(由50dbuv下降到20dbuv)。
加入对数信息分析该问题,RE实测结果为60dbuv,换算成十进制为u1+u2+u3=1000uv;
去除干扰源1 后RE实测结果为50dbuv,换算成十进制为u2+u3=316uv;
去除干扰源2后RE实测结果为20dbuv,换算成十进制为u3=1uv。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就可以很方便的看出,u1=784uv,u2=315ub,u3=1uv。
真相是u1才是最主要的干扰因素,u2次之,u3是三者中最小值。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这个问题,为什么说干扰源2并不一定是“罪魁祸首”呢,也有一种情况,去除干扰源1 后波形的确是几乎没有变化(只下降1dbuv不到,或者更小),去除干扰源2后幅值下降很多,这个时候也可以说干扰源2是“罪魁祸首”。
EMC实验dbug本身就是精神体力双重压力活,再花时间一个个计算哪个是主要干扰源,可能会增加工作量,那么该如何快速的定位RE干扰源问题呢。
How 当对一个干扰源采取了去除措施后,哪怕没有明显改善,也不要舍弃这个措施,而是在去除该干扰源的基础继续去除其他的可能干扰源,一直采取到去除某个干扰源后,发现辐射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并留有一定的余量,此时可以停止去除其他干扰源的措施。
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逐一增加之前的干扰源,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那些成本较高,或者难以实现的措施,当增加这个干扰源后没有超标,则可以继续增加其他干扰源的措施,一直到增加某个干扰源后,发现无法满足实验标准了,这样我们就可以重点关注剩下的那些干扰源了。
至此,完成辐射类debug的框架图,至于怎么解决干扰源超标的问题,这是个时间积累的过程,个人觉得EMC本身就是个玄学,只有不断地实践中尝试,犯错,再回到理论来,才能成长的更快,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如果大家有更加好的方法,也欢迎交流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