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营造浓厚书香氛围,加强俄语学风建设,俄语学院于2024年11-12月组织开展“博采众长,读书领航”读书沙龙系列活动。本期活动成功举办,同学们积极参与读书活动。
本期活动形式中,班级成员进行阅读感想的交换分享,下面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些触动人心的精彩瞬间吧!
2024级俄语法学班 郭笑寒
《阿Q正传》
读完《阿 Q 正传》,内心五味杂陈,鲁迅先生笔下的阿 Q 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他仿佛就生活在那个封建、愚昧、落后的时代,又似乎跨越时空,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能看到他的影子。
阿 Q 是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他没有土地,没有固定的住所,只能靠打短工为生。他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屈辱,但他却用一种独特的 “精神胜利法” 来自我安慰。当被别人欺负时,他会说 “儿子打老子”;当在与他人比较中处于劣势时,他便幻想自己 “先前阔” 或者 “将来阔”。这种 “精神胜利法” 看似让他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实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避,它掩盖了阿 Q 内心深处的自卑与无奈,也使他失去了改变现实的勇气和动力。
从阿 Q 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性的扭曲和毒害。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底层人民被剥夺了尊严和权利,他们只能在精神上寻求一种虚幻的满足。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 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性格缺陷,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广大民众在封建压迫下的麻木不仁,他们不敢反抗,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维持自己脆弱的心理平衡。
同时,《阿 Q 正传》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广大农民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阿 Q 也曾一度向往革命,他以为革命就是 “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但他对革命的理解是如此的肤浅和片面。而那些所谓的 “革命党人”,也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像阿 Q 这样的底层民众的需求,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这使得革命最终成为了一场闹剧,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但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 依然有迹可循。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挫折时,有些人会选择逃避现实,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麻痹自己,而不是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这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追求进步,不能陷入自欺欺人的陷阱。
《阿 Q 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它通过阿 Q 这一典型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也让我们对人性、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唤起了人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奋斗,努力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
2024级俄语法学班 王东升
《围城》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的文学经典,值得反复品味与分享。
故事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他留学归来后在爱情、婚姻、事业等方面的种种遭遇。方鸿渐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中不断挣扎,从与鲍小姐的露水情缘,到对苏文纨的暧昧周旋,再到与唐晓芙的无疾而终,最终踏入与孙柔嘉的婚姻围城。每一段感情经历都充满了戏剧性与无奈,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面以及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
书中对于婚姻的描写堪称经典:“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婚姻中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方鸿渐在婚姻里逐渐被琐事消磨,与孙柔嘉之间的争吵、矛盾不断升级,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婚姻生活并非只有浪漫与甜蜜,更多的是责任、磨合与妥协。
而在事业方面,方鸿渐同样四处碰壁,从三闾大学的任教经历到后来在报社的工作,他始终未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的迷茫与无助
《围城》的语言幽默诙谐又一针见血,充满了精妙的比喻与讽刺。例如描写一个人的脸红:“像阴丹士林布染坏了,没洗干净。”这样生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也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与力量。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对整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对人性、爱情、婚姻、事业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选择与困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无论何时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启示。
2024级俄语法学班 时尔硕
《第七天》
读完余华的《第七天》,内心五味杂陈,仿佛自己也在那死后的世界里游荡了一回,见证了世间百态与人性的复杂。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 这一段描写爱情的文字,看似轻柔,却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进我内心深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在爱情里迷茫,就像在浓雾中摸索前行,分不清心动与习惯,错把暧昧当作深情。我也曾在感情里徘徊犹豫,害怕受伤,于是紧闭心门,对那些若有若无的情愫视而不见。当真正的爱情来敲门时,却又因自己的怯懦和愚钝,差点与之擦肩而过。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爱情需要勇气,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而不是在自我的世界里固步自封。
还有那句:“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崩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虚假的新闻、虚伪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曾经的我,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然而却遭遇了欺骗和背叛,这使我开始怀疑人性的美好。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虽然信任危机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真诚的追求。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从《第七天》中,我收获的成长启迪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懂得,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人性的丑恶时,不能丧失对爱的追求和对人性美好的信念。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像书中的灵魂们一样,在死后的世界里寻找那一丝温暖与安宁,以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爱与美好,用爱去化解仇恨,用希望去驱散绝望。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脆弱与迷茫,也让我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学会在这复杂的世界里坚守内心的那一片净土。
2024级俄语法学班 马梦凌
《活着》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它如同一幅沉重而真实的画卷,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无常。
书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境的衰败、亲人的离世,从一个浪荡公子逐渐沦为孤独的老者。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和女婿,生命里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支离破碎。然而,他却依然顽强地活着,在苦难的深渊中坚守着生命的本能。这种活着并非是对生活抱有宏大的理想或希望,而仅仅是为了活着本身。福贵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不在于它有多么辉煌灿烂,而在于它能够承受多少苦难与挫折。
与福贵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富足的时代,却常常因为一些琐碎的烦恼而抱怨、消沉。《活着》提醒着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不过是生命旅程中的小插曲,真正的勇者是在面对无尽的苦难时,依然能够坚定地走下去。它让我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无论是平淡的幸福还是微小的快乐,因为这都是生命赋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活着》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它教会我们在逆境中寻找生存的勇气,在绝望中发现生命的曙光,让我们以更加敬畏和热爱的态度去对待生命这一伟大的奇迹。
2024级俄语法学班 王诗涵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是认识史铁生的第二本书,之前读了《我与地坛》,他的文章总是充满希望。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饱满的思想,将自身的艰难抒发给读者无尽的光辉。在他“扶轮问路”的一生中,我读懂过病痛,参悟过人生,解析过信仰,领悟到许许多多的真理。我总会在脑海中构思史铁生写作的神态及心情,尽管他已魂归地坛,在我心中,他永远在微笑着面对生活。
这本《病隙碎笔》探索着人生的各种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信仰、人性、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等等,它来自一个人苦难的人的一生,却时刻聚集着精神的明朗。
他写苦难:上帝言,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
他写疾病:生病通常猝不及防;生病是被迫的抵抗;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他写幸运: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写残疾:残疾人以及所有的人,固然应该对艰难的生途说“是”,但要对那无言的坚壁说“不”,那无言的坚壁才是人性的残疾。
他写爱情: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你要爱就像一个痴情的恋人那样去爱,像一个妄死的梦者那样去爱,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们的夜路。
他写命运: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他写死亡: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终有一天会没有你,你要是恐惧于那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之中。
他写轮回: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在史铁生的笔下,我读到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辽阔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旅。生命的启承转合,人类的有限无限,宇宙的神秘洞穴,科学的奥秘索然,或是更多的事物,都存在于史铁生的脑海与文笔中。
他将这世间美好的事物赋予更美好的意义,他又将这世间的痛楚净化为光明的事物,他总结为: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
阅读是与他的一次谈话,在他的话语中,不难发现:他是幸福且知足的,那些病痛也不过是他生命中的一束光泽,他并未感到生命带来的苦难,残缺的身体让他更感受到生命的参差不齐。他总是完善自己的信仰,净化自己的心灵、所以在这场谈话结束,我感受到的只有光明与灿烂的人生信仰!
史铁生教会我去接纳这个苦难的世界,教会我每个人都有其特性,总会一天我们也会闪闪发光。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都是幸福的。苦难总会来,一个人可以被苦难摧视,但不会被打败。
2024级俄语法学班 张馨睿
《倾城之恋》
一座城的倾颓,成全了谁的爱恋?
读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心中五味杂陈,似有万千思绪缠绕,却又难以厘清。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上海女子,在封建礼教的家族中饱受歧视与排挤,她的前半生如同被乌云笼罩,压抑而沉闷。范柳原,海外归来的富家公子,潇洒不羁却又孤独迷茫,在灯红酒绿中徘徊,内心渴望着一份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相遇,像是命运不经意间开的一个玩笑,却又在这乱世中演绎出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算计与猜疑。范柳原看似深情的表白背后,隐藏着对爱情的不确定与恐惧;白流苏在矜持与渴望中挣扎,她既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又害怕再次陷入爱情的泥潭。“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张爱玲的文字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弱点与爱情的真相。在那个动荡不安的香港,他们在爱情的迷宫里兜兜转转,彼此试探、彼此折磨。
直到战争的爆发,香港的沦陷,这座繁华都市在炮火中倾颓。生死边缘,他们摒弃了以往的伪装与算计,紧紧相拥。“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战争,这个残酷的刽子手,却意外地成为了他们爱情的催化剂,让他们在废墟中找到了彼此的真心。这是一种怎样的讽刺与无奈?一座城的毁灭,换来的是一段爱情的成全。这不禁让人思考,爱情究竟是什么?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还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坚守?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没有童话般的美好,只有赤裸裸的现实。她用细腻而冷峻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的复杂与爱情的多面性。《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他们的爱情故事不是英雄美人的传奇,而是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求生。他们在爱情中的患得患失、自私与无奈,或许正是我们每个人在爱情路上都曾有过的心境。
2024级俄语法学班 李恩祺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就像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展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沉浮。书里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贾宝玉,他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贵族公子,他不喜欢读科举的书,而是对追求真挚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充满向往。还有林黛玉,她敏感细腻,才华横溢,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纯真又凄美,让人动容。
从故事内容来说,书中有许多情节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黛玉葬花,林黛玉看到落花飘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便把落花收集起来埋葬,这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还有元春省亲,这一场景极其奢华,通过对元春省亲过程的详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贾府的荣华富贵,同时也能感受到元春在宫廷生活中的无奈。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它的诗词非常精妙,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书中人物的才华,还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而且它的语言优美典雅,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阅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美轮美奂却又复杂深邃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希望大家也能喜欢这本书。
2024级俄语法学班 宋欣哲
《三体》
科技是《三体》中的关键因素,它既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也带来了危机。三体文明凭借先进科技锁死地球基础科学,限制人类发展;而人类也依靠科技探索宇宙、抵御三体入侵。这让我们看到科技的双刃剑性质,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需思考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运用科技,避免因科技失控而导致灾难.《三体》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书中描绘的未来科技如冬眠技术、恒星级飞船、光速飞船等,让我们对人类的发展充满期待。然而,书中所展现的宇宙战争、文明毁灭等又让我们对未来感到担忧。它促使我们思考人类文明的走向,以及如何在发展中避免走向毁灭,实现可持续的进步。
生存是《三体》核心命题,三体为活要侵占地球;人类绝境下,道德、伦理遭受冲击,为胜利不择手段频现。文明间能否平等共处?道德准则是普世的吗?作品没给答案,却激发思考。黑暗森林法则隐喻现实国际关系,弱小文明自保艰难,呼吁珍视和平;它还拓展人类视野,地球不过沧海一粟,促使反思自身定位与发展模式。
《三体》不只是科幻小说,更是思想盛宴,借宇宙史诗映射人性、社会与文明发展,用天马行空笔触唤醒对未知敬畏、对当下珍视,常读常新,每次翻阅都能挖掘新感悟、收获新启迪。
2024级俄语法学班 蒋沐轩
《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饱含深情与哲思的佳作,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角落。
文章中,地坛不仅仅是一座荒芜的园子,更是作者心灵的避风港与精神的栖息地。在双腿瘫痪后的最初时光,作者在地坛里独自沉思、挣扎,他看到了园中的四季更迭、草木荣枯,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母亲那默默的守护与深沉的爱,如同涓涓细流,贯穿于字里行间。她的担忧、她的隐忍、她的期望,虽未直白表述,却在每一处细节中彰显无遗,令人动容。
从史铁生的文字里,我领悟到了生命的坚韧。面对身体的残疾与命运的捉弄,他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在地坛中找到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的方式。他用细腻的笔触剖析自己的内心,思考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以及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态度,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在痛苦中探寻生命的真谛。
《我与地坛》让我明白,生活虽充满磨难,但爱与希望永不磨灭。它教会我珍惜身边之人,感恩每一份平凡的幸福,以更加豁达和勇敢的姿态去迎接人生的挑战,用文字和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书香弥漫,智慧闪光,同学们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同行,在书海中继续探索,用阅读的力量筑梦未来,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期待下一次读书沙龙,我们再相聚,共享阅读的喜悦与收获!
END
文字|房雅雪
排版|张祺琦
责编|刘畅 房雅雪 陈亚宝
审核|张爽 李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