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厌倦做一个老好人的?”
底下有一个高赞回答:
“当我的好变成理所当然的时候。”
人际关系中,老好人常常陷入一种困境。
他们倾尽全力帮助他人,付出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料到,收获的并非预想中的感恩,而是接踵而来的麻烦。
想要拒绝,又拉不下脸;想要妥协,又满心委屈。
或许在历经世事后,才终于明白:
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不是被需要,而是被尊重。
是一场灾难
真诚的人,往往容易被贪婪之人所利用。
在小说《秋园》中,有一位军官叫仁受。
他的堂弟是当地出了名的赌徒,几乎将家产败尽。
仁受回家奔丧期间,恰好住在堂弟家。
堂弟一哭诉日子不好过,仁受便立马拿出钱,包揽堂弟一家所有的开销。
然而,仁受这种无原则的付出,却让堂弟愈发贪心。
堂弟不但没有感恩,在赌光所有钱后还暗中与人串通,企图骗取钱财。
在仁受准备买屋子的时候,堂弟与赌友合伙设局,趁屋主不在时带仁受去看房。
接着,用一张假地契骗光了他所有的积蓄。
等到仁受质问堂弟时,堂弟却佯装无辜,声称自己对此毫不知情。
生活中,无原则的付出常常会引发别人的贪欲。
在单位里,顺手做了一些杂事,同事便开始把杂活一股脑地甩给你。
请朋友吃饭,一开始不实行AA制,后来便默认由你买单。
帮邻居接送孩子,一开始邻居还很感激,可时间一长,不仅觉得理所当然,在你有事未能接送时还埋怨起来。
升米恩,斗米仇。
人性的弱点就在于,好一次可能会感恩,好一百次就会习以为常,而只要不好一次就会心生记恨。
你以为自己善意的付出,别人会铭记心上,可实际却未必如此。
善良,不该成为软肋
作家三毛去法国留学之前,母亲叮嘱她:“吃亏是福。”
于是求学期间,三毛主动包揽下宿舍的卫生,还时常为室友铺床叠被。
然而,室友们却把她当作任意使唤的“小丫鬟”。
甚至于,她衣柜里的衣服,每天都被不同的人随意拿走借穿。
更为过分的是,有一次室友犯了错,竟让她去顶罪。
三毛全身心地付出,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有时候,“好说话”、“脾气好”这些标签,反而可能成为别人伤害你的利器。
你越是忍气吞声,别人就越发觉得你是个没脾气的软柿子,从而蹬鼻子上脸,得寸进尺地欺负你。
善良的“老好人”们,习惯于把他人置顶,不惜牺牲自己来满足别人。
心理学上,这种状态被称为“自我忽视”,指的是个体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未必不明白这样的行为不好,却总是担忧别人的看法,害怕发生矛盾和冲突。
所以,常常一边陷入自我内耗,一边持续付出。
明明内心极不愿意,可拒绝的话到了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长此以往,这种违心的付出,势必让自己疲惫不堪、筋疲力尽。
季羡林说: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没有人能救你出泥潭,除了你自己。
有些“伤人的话”,你必须亲口说;有些“不讨喜的事”,你必须亲自做。
若想要停止人际中的内耗,走出困境,不妨做好以下三件事。
(1)对关系“祛魅”
不是所有的关系都值得维护,有时候,学会放手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应懂得对关系“祛魅”。
一是认识到,不是每段关系都需要用心去维护,要分清关系的轻重。
人情薄如纸,人心狠如狼。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付出,也不是所有关系都值得继续。
二是看清人性,放下“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的期待。
人性的底色往往是贪婪和索取,懂得感恩和回馈的人,不过是少数。
并非所有真心都能换来等价的诚意。
若想以人心换人心,也要把真心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2)设置人际边界
不要让自己的付出变成理所当然,而是要主动为关系设置界限。
其一,做不了的事,别逞强去做。
在答应他人之前,先量化自己的时间成本,不要贸然应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须知,勉强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仅无法达成预期效果,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
其二,在不平衡的关系中,要懂得及时止损。
当朋友频繁找你帮忙,却丝毫没有一点回馈之意时,你必须掂量清楚。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人是傻子。
不把你的时间当时间,不把你的精力当精力,长此以往,关系必然失衡。
及时止损,停止单方面的付出,才是最好的选择。
(3)看见自己,爱自己
王尔德曾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爱自己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看见自己。
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
允许自己成为第一顺位,而不是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
慢慢学会看见自己,尊重和关注自己,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
我们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却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络上,有一个热词,叫“讨坏型人格”。
所谓讨坏型人格,指的是那些始终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置于首位的人。
他们敢于拒绝任何人的不合理请求,绝不会过度委屈自己去成全他人。
这或许会让我们在他人眼中变得“不好说话”,但却能够帮我们筛选出真正的朋友。
一段健康的关系,在于两颗心的相互滋养,而非单方面的灌溉与干涸的等待。
愿我们的付出换来的不只是一句“你人真好”,而是能够被人记在心里。
愿我们都能拥有爱他人与爱自己的能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