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了解更多精彩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从“寒冬论”看教育与就业的深层思考
作为一名从教三十余年的大学教师,我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历程。最近,一则关于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万元月薪叹息的新闻,引发了我的深思。
记得2020年前后,计算机专业还是“香饽饽”中的“香饽饽”。
那时候,但凡是985、211高校的计算机系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拿到20K起步的薪资。
可如今,连天津大学这样的老牌985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应届生,也开始为10K的月薪发愁了。
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接待的一位著名IT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
他说:“现在的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以前我们要求985、211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至少要掌握三门主流编程语言,现在能熟练掌握一门的都不多了。”这番话虽然略显偏颇,但确实道出了一个现实:扩招带来的人才供给增加,并不意味着高质量人才的增加。
让我们先看看数据。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已突破100万,较2018年增长了近一倍。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比下降了约30%。
供需关系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市场的调整。
但问题的本质并不仅仅是供需关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关注的是这个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教育问题。
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专业的“热门”与“冷门”是相对的,也是cyclical的。
记得20年前,生物技术曾经也是炙手可热的专业,但后来也经历了“寒冬”。
10年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拿到高薪,现在情况也大不如前。
这告诉我们,选择专业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收入。
薪资水平不应该是衡量专业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见过太多因为追求高薪而选择专业的学生,最终却在职业生涯中迷失自我。
就拿计算机专业来说,真正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往往是那些对编程、算法由衷热爱的学生,而不是冲着高薪来的“逐利者”。
再来看看所谓的“寒冬论”。
10K的月薪,在很多城市其实已经超过了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
但为什么会让985高校的学生觉得“太难了”呢?
这里面有一个预期值的问题。
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确实给了很多人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常常跟学生说,你们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在知识更新如此快速的今天,毕业时的起薪其实并不能决定你的职业生涯。
更重要的是你在工作中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我有一个学生,毕业时只拿到8K的月薪,但他持续学习,三年后年薪突破50万;也有学生一毕业就拿到了很好的薪资,但因为不思进取,几年后反而被后来者超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我们是否过于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是否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真的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要认识到“寒冬”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与其担心专业会不会“寒”,不如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优秀的人才,永远不会缺少机会。
回看天津大学这个案例,与其说是“计算机寒冬”,不如说是市场的一次理性回归。这也许正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好机会,让我们能够更冷静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高薪职业人”,而是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或许,正是这个“寒冬”,能让我们的教育重新找到方向。
(未完待续,欢迎探讨)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