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角解锁冰雹落区和雹粒大小的预报密码

文摘   2024-11-20 08:00   北京  

“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海淀区将有冰雹,我住在北京昌平,车停在外面,真怕被砸到。”
“降雨量的预报常见,但为什么冰雹的大小预报少见呢?”

这样的担忧和疑惑你是否也有过?与降水相比,冰雹天气的预报难度更高、复杂性更大。那么,有什么有效手段可以提升冰雹预报的准确性呢?


冰雹 (直径大于5 mm的球状或不规则状的冰粒降水) 是全球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空尺度小,突发性强,局地破坏性大等特点,是全球频发的高影响天气。然而,目前数值天气预报在冰雹的落区及雹粒大小的预报上仍存在挑战,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冰雹对流的微物理过程及其与中尺度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理解不足。因此,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10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典型冰雹过程,利用中尺度WRF模式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和3DVAR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同化系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Thompson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深入探讨微物理过程对冰雹落区和雹粒大小实际可预报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冰雹预报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WRF的微物理方案主要分为单参和双参方案。最新发展的hail-aware Thompson微物理方案MP38_HA (Jensen et al. 2023) 与先前版本的Thompson方案——MP8 (Thompson et al. 2004, 2008) 和MP28_AA (aerosol-aware; Thompson and Eidhammer 2014) 刚好分别为双参和单参方案。相比单参方案,MP38_HA不仅增加了霰/冰雹粒子数浓度Ntg的预报,使其针对霰/冰雹粒子成为双参数方案,还新增霰/冰雹粒子体积混合比Bg预报量,实现霰/冰雹粒子密度的预报,从而更精确地模拟不同密度的霰粒和雹粒的物理特性 (图1)。为简洁起见,下文中“霰/冰雹”均简称为“冰雹”。


图1  三种微物理方案对水凝物的处理,其中MP38_HA新增的变量以红色框标出。

为了得到“准确”的模式初始场,我们循环同化了雷达和地面数据,具体同化设计及影响详见前期工作 (Li et al. 2022, MWR)。该工作揭示了资料同化可以通过改善对流的初始热力、动力环境,特别是边界层相关物理过程,提升模式初始场的准确性。利用基于雷达的地面雹粒大小反演产品MESH (Maximum Estimated Size of Hail),我们对模式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三种微物理方案均能捕捉到位于北京北部和南部的两个主要冰雹带,但三者在冰雹落区和雹粒大小上仍存在显著差异 (图2)。改进后的MP38_HA微物理方案在预报评分 (FSS) 上表现最佳,其冰雹落区和雹粒大小与观测更为接近,而MP28_AA和MP8方案则倾向于高估雹粒大小,且冰雹落区偏北,尤其是在南部降雹带区域 (图2中红色矩形框)。

图2  (a) 雷达观测,(b) MP38_HA,(c) MP28_AA和 (d) MP8反演的1400-1600 LST两小时累计的估计地面最大雹粒大小 (MESH; 填色) 空间分布。灰色和黑色等值线分别表示200 m地形等高线和北京市边界。(a) 中彩色散点为北京市人工影响中心及公众记录的冰雹位置信息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大小的冰雹)。(b)-(d) 左上角数字为基于12 km2范围,10 mm雹粒大小阈值的FSS (Fractions Skill Score) 评分,越接近于1代表预报效果越好。

那么,MP38_HA方案中改进的微物理过程是如何改善冰雹落区和雹粒大小预报的呢?

微物理分析表明,由于MP28_AA和MP8方案中Ntg为诊断量,在上升气流区域内,冰雹粒子质量混合比偏大 (图3e-f),基于强上升气流支持较大尺寸和质量的冰粒的假定,这两种方案将该区域的Ntg诊断为低值 (图3h-i),导致生成的冰雹粒子数量少但尺寸大 (图3k-l)。而MP38_HA方案中,Ntg是通过微物理过程调整的,因此在上升气流区域生成了数量多但尺寸小的冰雹粒子 (图3d, g, j),地面雹粒大小的估计也更接近观测结果。敏感性实验还表明,仅改变数浓度而不考虑密度变化会导致雹粒尺寸偏小,因此MP38_HA方案中的这两项改进均是提升雹粒大小预报的关键因素 (图未显示)。

图3  (a) MP38_HA、(b) MP28_AA和 (c) MP8方案在15:30 LST的组合雷达反射率水平分布图 (dBZ, 填色),灰色线表示200米等高线,白色线为表示MESH 30 mm等值线。N-S方向冰雹粒子 (d)-(f) 质量含量 (mg, g/m3),(g)-(i) 数浓度 (Ntgm-3),(j)-(l) 质量加权平均直径 (Dmg, mm)的沿 (a)-(c) 中红色直线的垂直剖面图。(d)-(l) 中黑色箭头为垂直风速场 (>1.0 m/s)。

此外,微物理过程还可以通过影响冰雹对流系统的冷池强度,进一步影响垂直运动和冰雹落区。MP38_HA方案中较小的冰雹粒子增强了冰雹融化和雨水蒸发过程,生成了较强的冷池。这一强冷池在对流系统北侧产生了较强的负浮力强迫,增强了下沉运动,从而抑制了冰雹对流的在北侧的发展和冰雹落区的向北偏;而在MP28_AA和MP8方案中,尤其是MP8,由于冰雹粒子较大,滞留时间短,冷池较弱,对流系统更易受背景南风的影响,向北移动并发展,导致冰雹落区偏北 (图4)。

图4   (a) MP8和 (b) MP38_HA中微物理过程影响风暴动力特征示意图。  为背景气流  为浮力扰动气压。图中紫色箭头代表浮力引起的垂直运动,红色实心箭头代表垂直运动。

冰雹落区和雹粒大小的预报因受多种复杂物理过程因素影响而极具挑战,即使具有“准确的”初始条件,云微物理参数化的改进对冰雹落区和雹粒大小预报准确性也至关重要。本研究揭示了对冰雹对流云中的霰/冰雹粒子数浓度以及密度的合理描述可以提升冰雹落区和雹粒大小的预报能力,并强调这种提升是通过云微物理方案和中尺度动力过程的互动实现的



上述研究工作于2024年7月24日发表在天气学顶级期刊《Monthly Weather Review》上,第一作者为李如梦博士,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张庆红教授。此项工作由李如梦博士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李如梦博士现为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热带气象研究所博士后。

  论文信息 >  

扫码阅读原文

https://doi.org/10.1175/MWR-D-23-0179.1


扫码阅读原文

https://doi.org/10.1175/MWR-D-21-0329.1



参考文献 >  (上下滑动浏览)


[1] Jensen, A. A., G. Thompson, K. Ikeda, and S. A. Tessendorf, 2023: Improv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hail in the thompson microphysics scheme. Mon. Wea. Rev., 151, 2307–2332, https://doi.org/10.1175/MWR-D-21-0319.1.

[2] Thompson, G., and T. Eidhammer, 2014: A study of aerosol impacts o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development in a large winter cyclone. J. Atmos. Sci., 71, 3636–3658, https://doi.org/10.1175/JAS-D-13-0305.1.

[3] Thompson, G., R. M. Rasmussen, and K. Manning, 2004: Explicit forecasts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using an improved bulk microphysics scheme. Part I: Descrip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Mon. Wea. Rev., 132, 519-542,https://doi.org/10.1175/1520-0493(2004)132<0519:EFOWPU>2.0.CO;2.

[4] Thompson, G., P. R. Field, R. M. Rasmussen, and W. D. Hall, 2008: Explicit forecasts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using an improved bulk microphysics scheme. Part II: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snow parameterization. Mon. Wea. Rev., 136, 5095–5115, https://doi.org/10.1175/2008MWR2387.1.






假如你想和作者或其他读者交流
欢迎入群




编辑:杨洪沛
排版:林易灿

· 投稿或转载请联系 ·
微信号:yanghp_wv
yanghp9@mail2.sysu.edu.cn


气python风雨
主要发一些涉及大气科学的Python文章与个人学习备忘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