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头条 | 论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复杂性

教育   2024-10-29 08:02   北京  

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和所形成的结果都表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状态,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既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又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综合地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可以看作一种在经济领域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在政治领域从专制制度到民主制度或法治制度、在社会领域从农耕(乡土)文明到城市文明、在精神(包括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生活、个性特征)领域从普遍一律到多种样态的互动发展过程,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社会化、理性化、城市化、个性化、信息化、绿色化等已经成为“现代化”或“现代性”的丰富内涵,成为现代文明的丰富内容。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普遍性、共同性和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及其结果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极其复杂性。


一、世界现代化运动都曾历经血腥和阵痛
今天人们谈论现代化,似乎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事情,似乎现代化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事实上,无论是早发型的现代化还是追赶型的现代化,都曾历经血腥和阵痛。历史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的诞生过程,都曾是一个历经血腥、钻心而又揪心、阵痛的变化发展过程,受伤害的不仅有充满疑虑的农民,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南北战争和西进运动,而且还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黑奴贸易,满腔热情的外来移民,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的现代化发展都充满了“黑奴”和“华工”的辛酸和血泪,更有为了实现现代化而发动的许多殖民侵略战争乃至世界性战争,如两次世界大战和近代以来中国遭遇的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经历许多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才终于在个人努力、国家责任和世界安宁之间逐步取得平衡,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和人类秩序,才逐步走上呼唤“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各国相处之道,走上希望共享世界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世界各国合作之途,才逐步缔结和形成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性公共标准,建立起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和人类生活质量指数体系等。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不仅有着用暴力压榨本国劳动人民的血腥过程,更有着用血腥手段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劳动人民的罪恶历程。

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现代化,对国内而言,几乎都充满了对本国劳动人民的直接血腥压榨,可以说,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血腥压榨史。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曾通过国家机器制定残酷的法律,运用国家暴力手段镇压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和雇佣工人的反抗。工人“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原始积累的“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马克思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家运用残酷血腥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和罪行。他说,自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资本家“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则“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马克思指出,资本对直接生产者的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等,都是直接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现代化,对世界而言,更是充满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直接侵略掠夺,从发动侵略战争、掠夺资源到榨取剩余价值、贩卖黑奴、通过货币掠夺财富,都运用了非常残酷的血腥手段。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先后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通过武力征服亚非拉等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从而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有资料统计,在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300多年时间里,西方殖民者从中南美洲抢走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仅以巴西为例,从巴西搜刮的黄金价值至少达6亿美元、搜刮的钻石价值至少达3亿美元,而从蔗糖业中榨取的利润则比从开采金矿和金刚钻矿还要大10倍。在1840年至1901年的50年间,几乎所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曾有过侵略中国的历史,签订了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割地赔款、攫取利益,从2100万银圆到各800万两白银的军费、到2.3亿两白银,再到4.5亿两白银,数目惊人。

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早期,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大量攫取非洲、亚洲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宰割市场,而且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跨大西洋黑奴贸易。现如今的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长期贫困,在某种程度上说,都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对殖民地的侵略掠夺有一定直接关系。马克思曾以荷兰为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残酷掠夺殖民地的血腥手段:“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人为了使爪哇岛得到奴隶而在西里伯斯岛实行盗人制度。为此目的训练了一批盗人的贼。盗贼、译员、贩卖人就是这种交易的主要代理人,土著王子是主要的贩卖人。盗来的青年在长大成人可以装上奴隶船以前,被关在西里伯斯岛的秘密监狱中。”他还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资本的原始积累充满着劫掠、殖民、奴役、战争、侵略。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通过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然后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持侵略、劫掠、殖民、奴役、战争等行为,来开辟、维护和支持资本在全球的获利。在世界进入近现代以来的400多年时间里,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而引发的战争和侵略,无以计数;由于战争和杀戮的人口,也无以计数,奴役的人口则以数十亿计。其积累的内部矛盾,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才达到初步的相对平衡。所以,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一路上都是血淋淋的,是依靠侵略、劫掠、殖民、奴役、战争来实现的,西方式现代化宣扬的所谓自由、民主、博爱、人权,也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时期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博爱、人权思想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已成为一套为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正当性服务的意识形态话语,成为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的世界话术。“丛林法则”和“话语欺骗”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软硬两手。

所谓“侵略殖民”,是指早发型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掠夺弱小国家、民族和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包括武装入侵与军事征服、政治干涉与政治控制、经济迫害与经济掠夺、文化移植与文化渗透等多种多样的方式。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取得胜利,然后逼迫战败国家或地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控制战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事务,使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极其严重的压迫,给战败国家或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在本质上说,“侵略殖民”也是资本扩张的表现形式。殖民者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疯狂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掠夺资源和占领财富,也是为了追求资本效益最大化,榨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显然,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可能只有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也不能只有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否则,人类社会就只能充满着侵略、劫掠、殖民、奴役和战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和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不是只有“西方式现代化”发展的“恶之路”,而是还有“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善之道”,即不仅仅只有通过侵略、劫掠、殖民、奴役、战争这一条“恶之路”,而且还有互利、开放、共赢、和平、合作这一条“善之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学习借鉴、自我探索、不懈奋斗和发展积累来逐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给那些希望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路径新选择,而且给出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善之道”——对内通过改革开放、学习借鉴、自我探索、不懈奋斗和发展积累,对外通过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才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人间正道。

二、“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的定性极其复杂

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发展至今,首先一个最大的困惑,就是对“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词的理解,可谓含义极广,无所不包;对“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词的定义,至今仍然认识不一,莫衷一是。由于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世界潮流和发展过程、社会进步的综合样态,其复杂性也就决定了“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词的极其复杂性。然而,现代化发展之所以成为世界潮流,也就在于它的社会进步性和由其复杂性所带来的无穷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词几乎无所不包,大凡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相关的一切东西,似乎都可以包括在“现代性”“现代化”的含义之中,或者应该包括在“现代性”“现代化”的含义当中。

“现代性”“现代化”的巨大包容性,也许与“现代”一词的巨大包容性密切相关。可以认为,凡是一切“现代”的东西,都应该包含在“现代性”“现代化”的含义当中。或者说,凡是已经“现代化”了的东西,才能被称为“现代”的东西或“现代性”。显然,不能把还属于“传统”范畴内的东西也称之为“现代”的东西,或称之为“现代性”,而只能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或“传统性”,而“传统”的东西或“传统性”都应该“现代化”,或实现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转变为“现代性”,才能称之为“现代”的东西。

同样也很显然,无论是“现代”还是“现代性”“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都包含着“实然”与“应然”两个方面的含义。所谓“实然”,就是大凡已经“现代化”了的东西,都可以把它归属于“现代”“现代性”的范畴;所谓“应然”,就是那些应该成为“现代”范畴却仍然具有传统性的东西,都应该实现“现代化”,转变为“现代性”。也就是说,所谓“现代”“现代性”和“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既是一种现实又是一种理想。不仅如此,如果说“现代”“现代性”是一个静态的话,那么“现代化”则不仅是一种静态,而且还是一种动态,包含着从“传统”转变为“现代”、从传统性转化为现代性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无论是“现代”“现代性”还是“现代化”,都已经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而且这几个词的包容性都很大。同时,这几个词的内涵与外延又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

“现代”一词,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用来划分历史阶段的时间概念。无论是泛指意义上的“现代”概念——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历史阶段,还是历史学意义上的“现代史”概念——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世界历史阶段,抑或科技领域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开端的世界历史阶段,总体而言,“现代”一词都是指一个时间概念;二是作为用来表达与现代社会特征等相一致的性质概念,主要指自世界现代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一切结果、状态及其发展进程。从广义上讲,“现代”一词包括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新现象和现代社会的新特征,包括从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意识、法治思维到科技革命、工业发展、政治变革、社会变迁、治理转型、生态环境等的现代化发展状态和结果。

“现代性”一词,则主要用来描述“现代”和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性和状态,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现代社会特性和现代社会状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与现代价值理念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观念、国家政治观念、法治社会观念、文化发展模式、高效率社会组织机制和现代文明方式等,即现代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各种各样的词汇被用来描述现代性,如个体化、理性化、世俗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官僚化、商品化、同质化、单一化、交杂化、多样化、中心化、边缘化、机械化、极权化、个体性、单面性、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化约主义、大众社会、工业社会、阶级组织、线性进程、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去脉络化、异化,等等。在当今世界的现代性格局中,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状态及其现代性,两者存在制度上的根本区别和各种特征、状态差别。

而所谓“现代化”,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看,则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的历史现象、世界潮流、发展过程和社会进步的总体性描述。也就是说,“现代化”一词的含义非常复杂,其内涵包括多个关键词,具有过程性、发展性和进步性,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理解。

一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即使从现代化的主题主线的展开来描述,现代化也可谓是一种十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历史现象,可以有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变迁、生态环境等多个线索,还包括先发与后发、东方与西方等差异。同时,还可以看到,现代化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现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早期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诸如工业化、城市化、蒸汽化、电气化等,与当今时代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诸如民主化、法治化、绿色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现代化不断向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结构要素、核心技术和发展趋势,同起始阶段相比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所谓“现代化”,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形成一致的认识,现代化被认为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动态的历史进程。甚至可以说,现代化还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只是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进步和对美好生活目标的追求。

二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科学揭示现代化为什么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进步和发展方向、为什么是一种世界潮流,既是一个理论大课题,又是一个实践大课题。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既包括世界性的一般规律,又包括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殊规律和具体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时代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发展特征。所谓现时代,也是一个富有现代特征并继续发展进步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在现时代或现代生活中人的、社会的、生态的乃至自然的现代特征,是正在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和现实活动,表现为人类普遍追求的、符合一定发展规律的进步趋势、发展潮流和前进方向。从这一角度理解“现代化”,似乎“现代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势、发展潮流和前进方向的“现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换言之,“现代化”似乎是指一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进步潮流的进程及其结果。在“现代”“现代性”这样一个历史时间段和结果状态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和历史变迁的进程及其结果,都可以看作所谓的“现代化”。

三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进程。现代化被认为是一种朝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和人类所期望实现的目标”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般意义上,“现代化”是一种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所谓传统社会,是一个与现代社会相对的概念,如农业社会相对工业社会而言是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对农业社会而言则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希望能够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也就是从农业社会过渡或发展到工业社会,这个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化。可以看到,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是一蹴而就的,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都是非常艰难的,现代化的内容也是立体化的,包括思想变革、技术创新、工业革命、经济转型、政治发展、社会变迁、治理提升等逐步推进、综合提升的多个方面和多个环节,有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甚至出现曲折和反复。

四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无疑需要一个评价标准来评判衡量。现代化发展应该是进步的而不应该是停滞的乃至退步的,应该是越来越美好地向前发展,而不应该是越来越恶化地向前发展。因此,作为一种发展过程和结果,现代化显然是极其复杂的,因为现代化的发展并不一定都能够达到人们所期望和所预期的目标,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那些取得了人类预期的“人类社会进步的目标和人类所期望实现的目标”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诸如实现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建立了高度民主的政治形态、形成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状态和普遍良好的公民素质等,都被称为成功的现代化,或被称为现代社会、现代国家;而那些没有达到人类预期的“社会进步的目标和人类所期望实现的目标”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则被称为失败的现代化,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则被称为落后社会、落后国家。换言之,所谓现代社会,一般指的是过程成功的现代化,是指那种已经从传统社会向人类预期的“社会进步的目标和人类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成功迈进的社会状态,或已经进入人类进步所能达到的先进水平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复杂性

关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端,国际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如果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历经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运动和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而进行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算起,至今已有700多年;如果从政治现代化——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建立首个现代国家算起,至今则有300多年;如果从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算起,至今也有200多年。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科学革命、思想启蒙运动,还是英国的光荣革命、1819世纪的法国政治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再到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化、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半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都说明世界现代化运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发展进程。

历史上,在经济学领域,曾出现过多种经济周期理论,试图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经济发展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循环,也就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复杂性。这从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侧面——经济现代化——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说明了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复杂性。这些经济周期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哈耶克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库兹涅茨周期理论、朱格拉周期理论、基钦周期理论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等。

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为例。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曾提出一种“长波”理论,亦称“大经济循环理论”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式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波浪式乃至跳跃式推进的过程,每一次大循环都有上升(繁荣)和下降(衰退)两个阶段。在一定意义上说,“长波”理论是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具体论证和说明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复杂性。通过研究,康德拉季耶夫发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外向“扩张”与内向“调整”的周期性运动的发展现象,这种周期性交替的一个长周期时间平均大约在5060年之间。“长波”理论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非外来偶发因素来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说服力。“长波”理论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矛盾分析方法,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长周期波动,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所固有的内在因素及其矛盾运动,特别是与资本积累有密切关系的内在因素及其矛盾运动,而不是人们认为的生产技术变革、新市场开发、战争的发生和革命的爆发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每次“长波”即一个长周期,又可分为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上升阶段表现为利润率增长、加速积累、加速发展,而下降阶段表现为利润衰退、积累减速、发展减速。

康德拉季耶夫通过对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100多年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包括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等36个系列统计项目的加工分析,认为从18世纪后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大致包含三个长波周期:第一个长波周期的时间是从1789年的长波谷底至1849年的长波谷底,上升时间为25年,下降时间为35年,共约60年;第二个长波周期是自1849年的长波谷底至1896年的长波谷底,上升时间为24年,下降时间为23年,共约47年;第三个长波周期是自1896年的长波谷底至1945年的长波谷底,上升时间为24年,下降时间为25年,共约49年。三个长波周期全过程共约150年左右,平均约5060年为一个长波周期。

“长波”理论指出,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波周期相对应,世界现代化发展先后出现了三次浪潮,世界上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先后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这三次浪潮:第一批卷入世界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大都是自发进入现代化,在19世纪前半叶赶上世界现代化的头班车;第二批卷入世界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在19世纪后半叶赶上世界现代化的第二趟班车;第三批卷入世界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后半叶才奋起直追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开始搭上世界现代化的快车。同时,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还形成了工业化经济体系的“中心-边缘”现象。伴随着现代化向世界各国或地区快速扩展,尤其是科技革命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原来相对孤立、封闭的国家和地区,都从地区性、区域性的发展被纳入全球性、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体系和国际分工当中来,由此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一种“中心-边缘”性结构:中心主要为一些生产制造工业品的工业国或地区,边缘主要是一些生产初级工业产品的农业国或地区,没有进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和国际分工的国家或地区则游离于世界经济体之外。

由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最初是以工业化为经济支柱的,因此,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引起了经济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工业生产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生产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生产成为国民生产的重要支柱,工业化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二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从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和聚集,城市化也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这样,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和评价标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现代化,也就是农业化生产力形态向工业化生产力形态发展,以农村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向以城市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发展。

以工业化标准为例,康德拉季耶夫认为,现代国家或地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以工业化占优势,工业品生产总值占商品生产总值的60%以上,人均工业品产值在1500美元以上,这类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成熟的工业结构体系,在高科技领域具有优势地位;第二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实现了半工业化,工业品生产总值占商品生产总值的40%50%,这类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结构体系还不够完全成熟,技术水平处于中等状态,工业区也集中在局部地区,但试图进入成熟的工业结构和高科技领域;第三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刚刚步入工业化,工业化比例还很低,工业品生产总值占商品生产总值的20%40%,这类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主要是一些低端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生产是国民生产的重要支柱;第四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仍然以农业化为主体,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品生产总值占商品生产总值在20%以下,这类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说,仍然是农业化国家或地区而非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四、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进程表明,受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经济、政治、技术等各方面条件和因素影响,无论是先发型的“西方式现代化”还是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并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每个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态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西方式现代化具有多样性

从欧洲兴起的现代化运动,不仅造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达,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而且影响和推动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跟着走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性文明使整个世界都形成普遍的交往关系,“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自世界进入近现代以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一种持续性、动态性的运动,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种制度根本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现代化类型。在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实证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都发现,作为一种动态性运动,即使先发型的西方式现代化,同样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并不是普遍一律的,而是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同样具有多样化特征。

首先,西方式现代化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一般而言,所谓“西方式现代化”,是指那些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它们普遍具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般性。然而,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般性,并不是否定其现代化模式存在的差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比如,西方式现代化一般都经历过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经历过观念革命和科学革命、经历过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都实行了资本主义民主化、法治化,都建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资本原始积累都采取了血腥榨取、殖民扩张的血腥手段,一般都信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都信奉丛林法则和国强必霸的逻辑等。但是,西方式现代化的这些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般性,也是从差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中抽象出来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完全相同,具体表现形态更是千差万别。比如从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先后顺序看,即使像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的早发型现代化,虽然都是由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民主化推动的,但是发展进程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比如英国和美国,虽然都是沿着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顺序同时展开的,但具体表现却很不相同;再如法国和德国,法国是先有资本主义民主化后有工业化,而德国则是先有工业化后有资本主义民主化等。

其次,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文明传统、文化习俗、经济条件、政治制度乃至民族性格等的不同,其现代化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模式,而是出现了不同模式。可以看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上同样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主客观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事物存在的多样性,西欧、北欧、北美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各有差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的现代化模式也各有特点,其模式多种多样,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着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北欧模式、东亚模式等多种模式。此外,还有南欧模式(或称地中海模式,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印度模式和拉美模式等,都是在学习以上模式的基础上,具有某些自我探索的性质和不同特点,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

2.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在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实证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同样发现,不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更不是普遍一律的,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各大洲不同地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表现出巨大差异性。美国历史学家西里尔·E.布莱克曾把民族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基本单元,通过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起始条件、过程因素及其比较研究,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种整体性认识和一般性看法。布莱克的研究证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世界现代化发展表现为不同的多样化形态。

布莱克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现代性的挑战、现代化领导的稳固、经济与社会的转型、社会整合等四个阶段:“(1)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和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了最初的对抗;(2)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3)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业和农村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的生活方式;(4)社会整合——指经济和社会转型导致了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重组。”在1979年出版的《比较现代化》一书中,布莱克对这一关于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看法又作了修改:“本书对现代化的进程作了最为简单的分期,即:准备时期、转变时期、高级现代化时期与国际一体化时期。”

在进行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时,布莱克对现代化社会作了具体区分,一种类型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内部转变过程,另一种类型的现代化是看先进社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中所占的地位。第一种类型表现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应被视为传统社会结构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功能的独立体;第二种类型表现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受到许多外力的影响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其传统结构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功能特征也应被看作一个社会体。从这两个方面看,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可能有哪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现代化条件、传统制度、人力结构、文化习俗是相同的,也不可能同时发展到相同阶段,形成相同的领导集团、发展政策和发展路径。

通过比较研究,布莱克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特殊性。他列举了比较现代化研究的5个基本依据:一是时间依据,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旧政权转移,其时间是早于还是晚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二是挑战来源,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挑战,主要是来自国家内部还是来自国家外部;三是国土和人口变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是仍然保持原有国土面积与原住人口,还是彻底改变了原有版图与有大量移民人口;四是国家主权,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是建立在一个独立国家基础上还是在一个殖民地国家基础上;五是制度特征,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踏入现代化发展时,是否具有可适应现代社会功能特征的进步制度,还是具有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功能特征的落后制度,是否必须输入外国制度来替代。

根据现代化比较研究的五个基本依据,布莱克对世界1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现代化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依据现代化发展程度与方式的不同,将这些国家或地区划分为七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英法模式,以英国与法国为代表。这种类型的现代化挑战主要来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经历了较长时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先是进行政治革命,然后进行工业革命和社会结构变革,传统制度和社会结构逐渐适应并具有现代社会结构的功能。第二种类型是衍生国模式,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是英法模式的衍生物。这种类型的现代化,以一种非固定形态的社会姿态面对现代化,摒弃母国传统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没有凝固和较易改变。第三种类型是欧洲模式,以除英法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为代表。这种类型的现代化,在政治上,现代政治领导权的巩固深受他国范例的影响,领土变动也较大。第四种类型是拉美国家模式,以拉美22个独立国家为代表。这种类型的现代化,表现为受欧洲母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与殖民影响较深,因此,又被称为其他欧洲国家在新世界的支系模式,现代化的领导集团形成较晚,人口主要为外来人口。第五种类型是自主模式,以俄国、日本、中国、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泰国等为代表。这种类型的现代化,表现为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央政府,都能抵抗外来的政治压迫和直接统治,虽然受到先进国家的影响,但基本上是自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受到外力直接干涉。现代化的挑战,虽然基本上是来自外部的,但不存在外来统治和创立新国家的问题。外因形成对社会内部的挑战,主动从外部获得有关现代化的知识,如俄国彼得大帝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晚清戊戌变法、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改革等。这些政治改革主要是加强传统政府的统治力量,以抵御外来压迫与压力,而不是主要改革传统制度。同时,这些国家具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从而在外来压力面前保持团结,但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是缓慢的、曲折的。第六种和第七种类型是附属地模式,前者是以亚洲和北非等34个独立国家和29个附属地为代表的亚洲和北非附属地模式,后者是以南部非洲和大洋洲的31个独立地区和20个附属地为代表的南部非洲和大洋洲附属地模式。布莱克的这一比较研究,深入具体地说明了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始发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过程,但既不是西方化、欧洲化、美国化现代化模式的照搬照抄,也不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或其他哪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模式的模仿移植,而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开创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统一,把学习借鉴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与探索创新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相统一,从而实现对西方式现代化及其理论体系的创造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再次说明,西方式现代化并不是世界现代化的唯一模式。

3.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世界现代化运动自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之后,尤其是伴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科学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自由市场经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得到快速发展,从西欧各国开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现代性,进入现代社会,“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观念,迅速向全球扩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优势地位。显然,世界现代化运动之所以从西方肇始,是由于西方更早具备了进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条件。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或者把西方式现代化看作颠扑不破的先验逻辑。不能否认,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西方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种资本主义模式,现代文明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资本主义现代化来体现的。但是,历史发展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现代文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文明,而是包括社会主义文明;现代化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欧洲化和美国化,而是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仅两种制度根本不同,而且两种类型的现代化在内涵和形式上也完全不同,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

因此,西方之所以最早进入现代化,是由西方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是由当时西方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变革所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所决定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式现代化建构起来的诸如自由市场、三权分立、“普世价值”和市民社会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模式,只是世界现代化运动中的一种模式,而不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普遍模式,更不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唯一模式。

然而,在西方现代化理论那里,把西方式现代化模式标榜为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普遍真理和唯一模式,实际上是以偏概全,以一种模式代替其他模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些西方现代化理论把西方式现代化等同于世界现代化,把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描绘与解释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向西方式现代化看齐、学习、模仿与追赶的过程,把这些国家凡是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斥之为必须彻底抛弃的传统或传统性,而把西方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作为“现代”或现代性强加给这些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只要全盘引进、照搬照抄西方式现代化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就能实现现代化。显然,这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削足适履。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现代化理论标榜西方式现代化代表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追赶现代化的学习样板。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寄望于通过照搬和移植西方式现代化模式,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发展。实践证明,这是根本行不通的,绝大多数国家这样做的结果是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陷入了各种陷阱,都未能如愿实现现代化。显然,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能脱离自身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化根基、具体国情和外部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历史表明,在进入21世纪后的20多年时间里,即使西方式现代化自身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困扰。同时,由于恐怖主义、极权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世界,世界局部战争不断,传统全球治理体系失灵,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凸显等,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也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世界第6位、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5%左右,上升至2010年的世界第2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1%。此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增长,稳定在世界第2位,至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总量达14.28万亿美元,比2010年翻了1倍多,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6.3%。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也开始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中国式现代化正以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新方案、新途径和新模式,破解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难题,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

五、世界现代化发展评价具有复杂性

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现代化意味着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方向性的,而不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世界现代化运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意味着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体现为从传统到现代、从愚昧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因此,现代化既是一种事实存在又是一种价值取向,体现着事实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现代化并不是一个中性词,更不是像西方一些反现代化理论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贬义词、否定词,而是一个象征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褒义词、肯定词。具体而言,现代化作为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世界性运动,其评价标准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现代化象征着发展的进步趋势和世界潮流,二是现代化体现着进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目的,三是现代化既是一种发展进程又是一种要素结构,四是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进步。因此,实际上对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评价,也是充满着复杂性的。

1.社会生产力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从经济角度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看,现代化运动从英国出现以后迅速席卷世界,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却充满着矛盾性,既有巨大的创造性又有巨大的破坏性,在促进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文明和丑恶、发展和灾难同时带给了全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西方式现代化成为一股强劲力量和浪潮,在全世界迅速推动起来,自西欧扩展到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东亚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希望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曾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社会主义阵营的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科技发展,几乎与资本主义阵营的西方式现代化旗鼓相当,整个世界都已经处在现代化运动的潮流之中。自1840年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国门之后,中国也被迫卷入现代化的世界潮流和历史洪流之中。如今世界的发展,尽管对现代化运动及其现代性正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但是,实现现代化仍然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迫切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革命”和“改革”成为现代化的催化剂具有复杂性

纵观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环节,成为新的社会形态冲破旧的社会形态来到世间的催产婆或催化剂,尤其是成为新的政治形态替代旧的政治形态的主要途径。

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历程看,首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拉开西方式现代化的序幕,占据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先机,一度成为世界上的“日不落帝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走上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紧接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封建主义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资本主义思想观念所取代。然后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美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跟随其后的是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看到,西方式现代化的国家几乎历经“革命”“改革”和“改良”。

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开始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环节开辟出一条与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对立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亚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通过民族民主革命,实现独立主权,开始走上通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或“革命”或“改革”或“改良”,也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我国而言,从1840年以后开始走上探寻现代化发展的艰辛历程,可谓历经“改良”“改革”与“革命”的交替复杂过程,走过了一条从“改良”——洋务运动到“改革”——戊戌变法,再到“革命”——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到“改革”——改革开放的漫长之路。“革命”“改革”和“改良”成为中华民族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途径。

也就是说,世界现代化运动无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革命”“改革”和“改良”都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通道、必要条件和关键环节。所不同的只是,由于各自的具体国情、历史背景、外部环境和时代任务不同,“革命”“改革”和“改良”所针对的问题、时间的长短、具体的方式、激烈的程度等不同而已。显然,“革命”“改革”和“改良”是一种兼具建设性与破坏性的社会运动,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意味着同时也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

3.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复杂性招致的多维批判

从人类社会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出现以来,就遭到了不断的批判乃至激烈抨击。

一是空想社会主义激烈且直接的整体性批判。几乎与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首先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激烈而且直接的整体性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认为,由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导的经济自由产生了大量奴役、压迫和剥削现象,形成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财产占有关系。允许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异化”经济,不仅使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沦为穷人,而且以此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资本主义政治自由,也是虚伪的、具有欺骗性的政治自由。

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辩证批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辩证地科学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现代文明。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认为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又彻底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人类灾难,在产生巨大财富的生产关系中又产生了绝大多数人的巨大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中又产生了政治压迫的强大力量,在进行自由买卖、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过程中又造成了广大无产阶级除了“人身自由”之外的毫无自由,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充满了血腥、暴力和野蛮,形成了财富的悖论、自由的悖论和文明的悖论。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强烈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批判后仍然自诩为“马克思主义”,有形形色色的众多流派,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题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现代性的全面彻底批判,另一个主题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反思和修正。显然,这两个主题都是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现代性的批判,也就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批判。

四是西方资本主义对自身的批判。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在第一次工业化、第二次工业化之后,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逆转现象。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经济社会基础,这两个方面的“逆转”意味着早期西方式现代化遭到质疑和否定,现代化进入一个非工业化、非城市化的新发展轨道。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还出现了“现代病”,诸如自然资源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扩大、地域发展的失衡、工作技能的老化、家庭功能的弱化、伦理问题的频发、生态问题的凸显、世界气候的恶化等。因此,西方社会自身也出现了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出现了对“现代化=西方化”的质疑与修正,甚至出现了反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和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等。

五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质疑与批判。西方一些经典现代化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通过学习西方式现代化的自由市场、三权分立、“普世价值”和市民社会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模式,大力投资和发展教育,从而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寄希望于沿着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本国的现代化。然而,不仅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面临各种陷阱和困境。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质疑和批判西方式现代化和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依附理论。依附理论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上论证了西方式现代化及其理论存在的先进的中心国与落后的边缘国的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西方式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往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盘剥边缘国家,边缘国家从而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政权垮台等。

六、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运动史上没有先例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比较,才能分清优劣,才能分清进步与落后,才能了解差距和优势。也只有比较,才能避免自说自话。所谓比较,既可以是哲学层面的深刻思辨,也可以是实证层面的对比分析,还可以是互鉴层面的优劣相补。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和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复杂性中去分析去比较,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普遍联系。同时,更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世界性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高度统一。

毫无疑问,由中国的历史条件、文明传统、人口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基本国情所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同样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又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不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世界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有机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而开创出来的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在世界现代化运动史上没有先例。

首先,应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大历史”——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形成的,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科学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思考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互为主体间性的关系。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中的中国,中国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世界,世界不能也不可能没有中国。世界发生的现代化运动及其历史进程必然影响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也必然产生和形成对这种世界影响的反应、适应与应对。将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中来看待,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必然要求。从世界“大历史”来思考和研究现代化运动的世界背景、世界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趋势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思考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反应、适应与应对,有利于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发展的缘起、所具有的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以及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应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传承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积淀着无比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有着兼容并蓄、薪火相传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例如,历来注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再如“和平”基因,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王道”而反对“霸道”,历来都不靠穷兵黩武和对外扩张来形成“天下”中心地位,而是靠讲信修睦、睦邻友好、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习近平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文明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也正是在“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开创出来的。

最后,应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世界上已有现代化理论必须有分析有鉴别、有学习有吸纳,才能形成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现代化是进入近代世界历史以来的世界性发展潮流,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发展轨迹。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理论。在人类认识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已有现代化理论的概念、范畴和理论逻辑,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理论构建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储备。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世界性普遍性,又有中国式现代化自身发展的民族性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是一种关起门搞出来的现代化理论体系,不是一种自说自话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应该是在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广阔视野中发展进步的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在对世界上已有不同的现代化理论认识基础上的扩展性认识和创新性认识,是建立在世界现代化运动新的发展基础上的新发现、新认识和新概括,既是一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理论体系,又是一种关于世界现代化运动复杂性的一般性理论体系。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才能深入探索和拓展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元问题、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才能获得自身的标识性概念、范畴和理论逻辑,从而形成可以与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对话乃至推进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的国际话语权,为世界现代化运动及其理论作出新探索新创造新贡献。

结  语

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都是全球化、世界化的,而现代化的政治组织体系却是国家化、地区化的。换言之,所谓现代化,都是以世界为舞台,以国家或地区为基础的。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现代化运动在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下,以不同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构成和不断变化的世界背景,卷入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进程中并发展起来。过去几十年,我国已经成功地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上一卷,写下了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我国要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下一卷,必须充分认识现代化的世界性、全球性与民族性、国家性的矛盾和巨大张力,充分认识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极其复杂性,在未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遭遇各种能够预料和不能够预料的危机和机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舞台,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这是百年变局世界背景下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机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巨大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既要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又要居安思危,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够赢得无限美好的光明未来。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郑继民】





理论网
《理论网》是由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的互联网平台。《理论网》办网目标是根植实践沃土,推进理论创新;加强舆论引领,服务工作大局。努力成为鲜明的思想旗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