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抱恒岳千峰峭,南截滹沱百道湾”“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盘燕赵间”。这里是河北正定,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恒山苍苍,滹水泱泱,成就了正定自古“燕南古郡、京师屏障”形胜之地。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具有7000年人文史、2700多年建置史、1600多年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曾为一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正定人杰地灵,孕育了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云、元代戏曲作家白朴等历史名人。悠久的历史为古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九楼四塔八大寺”错落有致,“二十四座金牌坊”点缀其间。正定古城文物规模大、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历史久远,为我国县级城市所罕见,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正定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保护要求,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坚持合理利用,推动古城风貌恢复提升、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妥善处理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白天登上正定南城门城楼极目远眺,古街古楼、古塔古寺尽收眼底,公园绿地、道路民居布局分明,景色宜人。夜晚降临,华灯初上,游人如织,到处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历史古韵与现代气息完美交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昔对比,正定人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20世纪80年代初,正定古城文化保护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文物缺乏保护意识。历经风雨侵蚀和岁月变迁,很多古建筑已年久失修,伤痕累累、残破不堪。县志里记载的“九楼四塔八大寺”只剩下隆兴寺,还有4个塔,大部分古城墙被拆毁,隆兴寺内的古碑沾满泥土、周围杂草丛生……千年古城的历史遗存面临危机。
“这些可都是国宝啊!一旦消失,就永远看不到了。我们保护和修复文物,既是对祖先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况且,这些文物古迹修复好了,将来可以发展正定的旅游事业,给正定增加收入。”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对正定的文物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凡涉及古城文物保护的事情,他都无一遗漏地列入工作日程。当时主抓文教工作的副县长何玉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正定的古建、古物、古文化遗址,每一处、每一件、每一地都划出保护范围,立上了明显的标志”,“习书记这样做,就是要让全县干部群众人人明白,什么是文物,什么是不可侵占的古建和古文化遗址,为什么要保护文物”。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旅游兴县”发展战略,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和抢救,对全县文物进行普查建档,申请专款修缮古建,多方筹资修建荣国府;确定13处县保单位,保护10处革命遗址,主持编写《正定古今》等书籍,建立起了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让古城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思想深入人心。
1985年4月,正定县委县政府制定《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草案)》,明确指出要把正定建成一座幽雅古朴、风格独特、清新宜人的旅游城。正是这些高瞻远瞩的理念和决策,保护了正定的历史文化遗产,惠及了正定的未来发展,为古城文化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古城新貌,曾任正定县委书记的王玉廷感慨地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正定制定的发展战略,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性的,是看准了我们正定今后长远的发展道路。
自1982年以来,正定县把守护文化瑰宝、留住历史根脉作为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把正定文物保护工作推向前进。1994年,正定县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正定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成为河北省首个全国文明县城。2023年,正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23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
2013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这为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正定县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全面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正定始终秉持正确保护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正定县副县长王素刚说,“我们将整体保护理念贯穿古城保护全过程,科学认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建设、保护与民生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古城的历史遗存、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等多种要素的整体保护,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整治、古城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相结合,通过整体保护来延续古城的文脉”。
正定坚持规划先行、法治护航,将文物保护利用纳入城乡规划,寓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之中,形成完备规划体系。“按照‘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凸显特色’原则,我们划定了8.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保护范围。编制了《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定古城整体格局风貌规划》《正定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定县文物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正定城墙保护规划》等多项规划”,正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刘斌说,“这些规划都是在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下编制的,‘多规合一’‘多图合一’,都与古城规划衔接统一,使古城文化保护工作有了具体的线路图”。
2019年10月,河北省首部关于古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出台,将每年8月24日定为“正定古城保护日”。以条例为遵循,正定制定出台《正定县古城民居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对保护、管理、利用责任等进行科学界定和全面规范。自此,正定古城保护更加规范化、法治化。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正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推进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多次召开古城保护与利用专家研讨会、论证会,请专家为正定古城保护与利用“把脉会诊”;鼓励群众提出意见建议参与古城保护工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群众和团体,给予表扬或者奖励;围绕“正定古城保护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今“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城保护好,生活更美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经过10多年全力推进,正定古城文化保护工作收效显著,目前有国保单位10处、省保单位5处、县保单位27处,馆藏文物7672件,历史文化街区2片、历史建筑70余处、风貌区6处。24项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工程完成后,“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风貌得以再现。让文物有尊严,促文脉得传承,正定人民的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正定结合当地特色,努力在加强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促进旅游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下功夫。
“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我们一直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做到同步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正定县文旅局党组副书记、正定博物馆馆长朱志辉介绍了近年来正定聚焦“续文脉”,大力发掘和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的工作亮点,“我们持续推进南关广济桥考古发掘工程、阳和楼遗址考古勘察工程、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勘探工程。其中开元寺南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最为显著,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叠压文化地层,这片遗址完整保留了各个时期城池城墙、民居、街道、开元寺寺庙建筑体系演变的考古证据,为研究正定古城乃至华北滹沱河流域经济、文化、手工业、交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定县聚焦“育新人”,注重保护和用好革命文物。正定县档案馆副馆长崔会铭说,“正定县一方面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强化教育功能,讲好革命的故事。2022年7月1日,正定县《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正式实施,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华北大学旧址、赵生明烈士纪念碑、高平地道战遗址、马家坟伏击战遗址、固营村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入选河北省革命文物名录”。
“这些革命遗址大多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设有纪念馆、纪念碑等,供人们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了解革命历史,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目前,不仅河北省内,外地省份的很多党员干部也纷纷到这里开展党性教育”,正定县委党校副校长赵亚峰说道。
聚焦“增活力”,正定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文物保护新方法。“创新采用科技手段保护方式,既能让文物活起来,又较好地保护了文物的安全,使‘活’起来的历史文化资源更迷人、‘火’起来的传统文化更入心”,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樊志勇说,“正定县请文保专家对隆兴寺、开元寺、崇因寺藏经楼等省保以上单位的古建筑、古碑刻、壁画等文物进行了数字化信息采集,既避免了传统测绘当中人为测绘对文物的二次伤害,又能为文物后续的保护、管理、展示发挥作用”。在开元寺南遗址考古现场,人们透过保护玻璃罩,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科学的保护、科技的利用,生动再现了古井、古城墙、古街巷等历史遗迹,让人身临其境,一眼千年,触摸城市根脉。“观赏这些珍贵文物,可以加深我们对祖国、对家乡灿烂历史文化的了解,我女儿很喜欢,每周我都和孩子一起来学习历史知识”,一位年轻的母亲说道。
聚焦“促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双赢。围绕“古城古韵自在正定”品牌,正定打造系列特色旅游活动,包括古城游览、夜景观光、古建研学、文创购物、民俗欣赏、特色餐饮等体验活动,将传统历史文化的底蕴,与动漫、国潮、文创等时尚潮流脉动相结合,惊艳了人们的目光。正定还加强旅游景区的数字化建设,打造融合新媒体技术、数字影像等沉浸式文旅体验的“一站式”游览、电子导览、直播“云游”等“智慧旅游”方式。数字技术与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鲜活的感官体验和畅快的文化享受,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
在服务细节上,正定也是实力“宠粉”。“让游客开心满意、爱上正定,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正定县综合执法局办公室主任曹铭说,“正定现在设立4万多个车位免费停车,50余辆观光车免费乘坐,直饮水景观亭不仅可以免费取水,还能免费充电。结合5A景区创建工作,新增各类标识标牌900多块,进一步完善了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我们的服务工作还在持续完善升级”。
“正定真是个‘宝藏’小城,可以领略到‘九朝不断代’的神奇历史,还能观赏到科技含量很高的演出盛宴,古色古香且现代时尚,交通方便又生活舒适,以后一定常来”,一位外地游客兴致勃勃地说道。
据报道,正定古城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已成为热门旅游地。今年国庆假期,正定平均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超50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倍。
“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定聚焦“惠民生”,坚持人民至上建设宜居城市。在加强历史古迹保护利用的同时,优化古城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古城保护红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每年召开的县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票决出民生实事,涉及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古城保护等方面,县政府认真办理、兑现承诺。结合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建成南关古镇、阳和楼片区和旺泉古街三大特色商业街,将原来逼仄的小街巷变成了开阔的商业街,村民居住的普通住房也提升成古香古色的门面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开放了正定博物馆、阳和楼、城墙博物馆、元曲博物馆和正定县史馆等。全面开展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工作,增加了绿地、休闲健身等设施,给居民营造安居乐业的空间和环境。
人们或登上南城门楼游目骋怀,或在阳和楼下欣赏河北梆子、百姓舞台,或于古塔古寺旁感受历史沧桑,或在夜市小吃里惬意地品味人间烟火……文物与人相近,人与古建相亲;沧桑往事与千古之美可寻可看,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映相融,衬托得这座古城更加雄浑、古雅、绮丽、可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正是因为秉持了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切实保护好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正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坚持的古城文化保护工作结出了硕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让人们真正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河北省正定县委党校】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常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