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综合改革之后,包括报行合一等一系列的市场管控措施,一度使得汽车修理厂成为了车险市场的主角。
但随着市场的变化,汽修厂的车险业务的风险在显著增加。
据权威数据,2024年11月,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2.3%,这一数据还在快速提升中。
相比传统的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维修工位造价达15至20万元,是燃油车的几倍;新能源车的保养频次和费用,也远低于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维修技术壁垒和门槛也远高于汽修厂;新能源车的质保长达5至8年,部分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甚至终身保修。
这些是汽后市场发展的不可逆的趋势。
这个趋势下,汽修厂转型难度极高,几十万汽修厂将越来越卷。
这也不奇怪,近两年汽修厂老板跑路已不是新鲜事,甚至,这一情况逐渐蔓延到了汽车经销商。
即使还在经营的汽修厂老板,仍然暴露在风险下。
私下有同行聊天,最近“进去”的汽修厂老板越来越多了。
这是“以赔换修”模式的必然结果,前期保险公司为了业务量,会放一些权限给汽修厂,这里面的水份大家可想而知,但时间一长,双方天然的利益冲突就会激化矛盾。
而这些过往的黑记录都一五一十地在保险公司的系统里。
这些风险对保险业务员或者保险公司来说,主要是应收、退保和理赔风险。
代理公司杨总就踩了个坑,前几年修理厂贴费冲业务,比市场高两个点,和他买了几百万保费,结果修理厂经营出现了问题,应收金额达20万,后面老板就一直叫穷,说没钱,据说有些人把车堵店门口解决了,而他和老板是多年的朋友,就一直拖着。
直到四年后,才答应一个月几千元分期还,他算了,算上这个利息,这笔业务亏到哪里都不知道。
这还算好的,有些老板直接不见,要么跑路了要么就是“进去“了,在代理公司或者业务员那里,几万元是很大的事,可是相比人家的事,又不算什么事,只能默默扛下了所有。
很多业务员也热衷于向修理厂收单,但近一年来,大家都被退保搞怕了,就是因为没有人承担退保佣金。
修理厂因直接面向客户,一度是财险公司的理想中的渠道,很多公司因此都纷纷成立了综修部门,但多年数据下来,发现品质不好,一方面是汽修厂扩损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汽修厂大部分以低质的存量业务为主,而不是财险公司期待的增量的优质业务。
另外,汽修厂的保险还存在巨大的风险,媒体上曝光出来的就有多起汽修厂集体去保险公司”维权“的案例。
还有,因为贴费的情况普遍,在主体公司内部存在套利空间,部分公司的工作人员甚至触犯了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