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快到年底,各类年度关键词、年度流行语相继发布。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同一天,小红书也发布了2024年度关键词——抽象,相关评论数量超1.6亿条。与咬文嚼字版本相比,“抽象”这个词似乎理解起来更有门槛。喜欢搞抽象的年轻人觉得心有戚戚,不熟悉它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些难以捉摸。
“抽象”本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中的概念,“抽象”的过程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共同特征、本质属性或普遍规律的过程。相较于具体的人和事,“抽象”的东西往往更难理解。互联网语境下,网友们常说的“抽象”就带有这种看不懂、难理解的意味。比如,网上常见的“抽象语录”:“我的生活乱得像一锅粥了,我来趁热喝了”“小猫在家把猫砂撒了一地 → 是猫师傅在家开了矿场”“耳机掉洞里怎么办?开个飞行模式让它飞出来”。再如,各地文旅局的抽象宣传视频,常让人猜不到下一秒会是什么,但却会获得病毒式的传播。
其实,咬文嚼字版本的流行语也可以与“抽象”互为印证。“city不city”“水灵灵地”都可以看作当下流行的抽象表达方式,而“松弛感”则与“抽象”背后的文化心理类似,展现了年轻人解构生活、释放压力、自我调适的态度。他们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放松之道,也在表达中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和幽默感。
在语言表达之外,今年的一些现象级事件,也带有“抽象”的意味。五一期间“成都迪士尼”爆火,一波波游客纷纷打卡成都武侯区玉林七巷的健身器材;博物馆“过家家”备受追捧,工作人员售卖文创“麻辣烫”时会假装煮一下,还要询问顾客“要不要辣椒”“脆一点还是软一点”。很多人对此表示看不懂,但这也不妨碍另一拨人乐在其中,在看似“无意义”的互动中创造和寻找意义。
我们不妨将这种“抽象”与传统上讲的“抽象艺术”做一下对比。20世纪抽象派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打破了描绘存在物体的传统,他在抽象派绘画中放弃了对客观形态的色彩填充,转而以纯粹的颜色、线条和形状来表达思想。我们也可以类比着理解互联网上的“抽象”,那就是暂时摒弃一件件具体事情的意义,而重视语言本身、行为本身、互动本身,从而获得一种情绪上的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直接的、诉诸情绪的表达正契合了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它们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广泛的互动。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生活开玩笑”的一面,而另一面也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说“猫师傅在家开了矿场”的网友,会仔细清理地上撒了的猫砂,说“生活乱得像一锅粥”的网友,也依然会在具体的生活中将问题一件件理顺。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作为年度关键词的“抽象”:它是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对日常生活的解构,适度的“抽象”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复杂现实时幽默、灵活的态度。这一份幽默和灵活,可以作为现实中的一剂调味,而我们终要进行身体力行的求解。
文字:林岩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吴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