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非遗技艺,绝了!

时事   2024-12-08 18:36   北京  
12月7日,“奇巧技——核雕的记忆与技艺”特展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文化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借由105件/套明清至今的核雕精品,挖掘核雕作为宫廷艺术收藏品与民间工艺品的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及明清以来的工艺传承,为核雕工艺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文化和技术范本。
展览分为“果核上的雕刻”“题材与范式”两个单元。迄今已知的、最早的核雕记载是明代《焦式笔乘》中提到的蟠桃核雕,其表面刻有“宣和殿”等字样,证明宋朝已有果核雕刻工艺。

△同庆吉祥
《同庆吉祥》是清中期核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以童子骑象的场景为主题,巧妙地将吉祥的寓意与精湛的雕工施诸其上。两位童子形象活泼,头戴软帽,微微前仰,左侧童子一手持罄,另一手搂着右侧童子的后背;右侧童子手持戟,两者姿态亲昵,笑容可掬;大象作为吉祥和智慧的象征,身驮华丽的毯垫,承载着童子。“童”“磬”“戟”“象”合为“同庆吉祥”的美好祝福。
核雕,又称果核雕刻,是中国传统的微型雕刻工艺,主要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为材料。艺人们利用果核的自然形态和起伏变化,采用雕、镂、镌、锉、凿、钻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出各色人物、花鸟、兽虫、山水、舟船、楼阁等形象和文字内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记述了王叔远高超的核雕技艺。
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级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核雕工艺的发展。果核微雕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等清雅之士的把玩新宠,并以新奇巧饰为荣。
核雕的题材广泛而丰富,从传统的宗教神话到世俗生活,从自然风光到历史故事,核雕匠人们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之中。
花鸟鱼虫是中国传统造物常见的题材,核雕工艺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材质的特殊性,在造型及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更有创新性的诠释。这些动、植物元素在中国传统“借物喻志”的观念下,隐含有不同的意象含义,往往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民俗情感。

△马上封侯
《马上封侯》是明清工艺品中的常见题材,巧妙运用“猴”与“侯”谐音,寓意功名立至,即刻封侯。猴子手执官印,象征权力与地位;莲蓬象征家庭和睦,幸福美满;马鞍上浅刻兰花,预示清雅与高洁。整体造型设计感极强,蕴含着对佩戴者的美好祝愿,是“马上封侯”类核雕文物中的珍品。
“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核雕的发展历程与苏州紧密相关,现今可查的关于核雕的文字记载大部分都指向了苏州地区。江南文人精雅秀美的审美旨趣极大地影响了苏作核雕的风格,并经由供职于清宫中的江南匠役广泛传播。
吴文化博物馆“匠艺”系列特展旨在以吴地非遗文化与技艺为核心,深入挖掘江南文化,溯源苏州非遗瑰宝,携手新一代青年手艺人,以“造物者”的姿态开展更具创造力、国际范的手工艺的创新工作,更好地传承苏作匠艺匠心匠法,打造江南文化品牌。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9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责编:张永群
编辑:孙岱

光明日报
思想品格 人文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