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迷路”的救护车遇上“迷路”的转诊单:一次“百万元”的医疗喜剧
话说在江苏,有位姓许的先生,因为胸痛加重,决定给自己的心脏做个“假期”,结果入住了泰州的一家医院。医生经过一番认真检查后,发现许先生的情况可不简单,这可不是普通的“胸痛小菜一碟”,而是需要转院治疗的“重头戏”。于是,医生拿出了一张手写的转院单,仿佛是在传递一份“VIP邀请函”,指引许先生和家属前往扬州某医院的西区“豪华病房”。
然而,故事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剧本进行。那天,120急救车奔赴扬州,结果却像一位迷路的出租车司机,竟然把许先生送到了扬州医院的东区。东区的医生们一脸懵逼,联系不上西区的同事,治疗措施也未见施展。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许先生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最终在半个月后不幸离世。
法院审理后,泰州和扬州两家医院被判共同承担赔偿责任,总额高达101万元。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叹:在医疗界,连转诊都能演变成一场“百万富翁”级别的喜剧。
回顾这起事件,我们不禁要问:当无法接诊危重患者时,如何安排转诊才能不让患者成为“剧情牺牲品”?让我们以一颗轻松的心,来探讨这个“高难度操作”的艺术。
首先,转诊不是简单的“指路牌游戏”。在医院的日常运营中,转诊就像是一场精密的接力赛,要求各环节的无缝衔接。根据现行的核心制度,转科需要经过转出科室主任的同意、主治医师的申请、转入科室的会诊,最后才能办理转科手续。转院更是需要科主任的同意、院领导的批准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这一系列的手续,仿佛是在为患者量身定制一场“VIP体验”,绝对不允许出任何差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层层审批的制度显得有些“笨重”,无法适应快节奏的临床工作。最新的十八项核心制度中,转诊已经没有了相关规定,这让转诊变得更加“自由”,但也增添了不少“变数”。
在法律法规的指引下,医疗机构必须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患者谋求最大的利益。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023年最新修订版)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这无疑是医疗界的一盏“导航灯”,指引着医疗机构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前行。
以重庆市最新发布的《重庆市医疗机构转诊管理办法(试行)》(渝卫发〔2024〕39号)为例,规定了医疗机构在诊治患者过程中应当转诊的情形,并强调了充分沟通和安全有序的转运工作。这些规定无疑是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份“操作手册”,以确保转诊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临床上,如何规避转诊风险?这里有四大秘诀,让我们一探究竟。
1. 转诊与推诿:两者的“华丽差别”
转诊与推诿,听起来似乎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是天壤之别。转诊是基于医疗机构自身条件的客观判断,而推诿则是出于医疗机构不愿意接诊患者的主观意愿。在做出转诊决定前,医生必须充分权衡利弊,确保患者的最大利益。特别是面对急诊、危重患者时,转诊更需要慎之又慎,如同在高空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2. 确认接收:转院前的“终极考验”
选择转入医院,就像是为患者寻找一个“新家”。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转运过程中的风险极高,因此,选择转入医院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不胜数:床位是否充足?有无接收患者的上级医生?治疗设备是否齐全?这些问题,都是对医疗机构的一场“智力考验”。在转诊前,提前确认接收医院的能力,才能确保患者在“新家”中得到及时的救治。
3. 转运安全:转诊过程中的“安全带”
转诊不仅仅是团队之间的协作,更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旅途。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转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从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到确保转运途中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都需要严密的计划和执行。毕竟,患者的生命只能一次,而转诊的安全过程,犹如为患者系上一条坚固的“生命安全带”。
4. 沟通技巧:转诊前的“情感桥梁”
最后,转诊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较量,更是沟通技巧的比拼。医生需要将患者的病情、转诊的必要性以及转运过程中的风险,清晰而详细地传达给患者和家属。这就像是一场“心灵鸡汤”的盛宴,医生不仅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沟通技巧。只有在充分的沟通和理解下,患者和家属才能共同参与到转诊的决策中,确保转诊过程的顺利进行。
回到本周的这起案件,泰州医院的医生仅凭一张潦草的手写转院单,就如同在迷宫中指引患者方向,最终导致了误送。这一幕,仿佛是一场“喜剧灾难”,让人哭笑不得。但在这背后,却是医疗机构在转诊过程中的疏忽和失误,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细节决定成败,医生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需要更加细心、严谨,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精准无误。或许,借鉴120转诊交接单的做法,将交接内容填写清楚,并由120医师签字,可以有效减少类似的转诊错误。毕竟,在关乎生命的医疗领域,幽默固然能够为紧张的工作增添一丝轻松,但对待患者的生命安全,我们却必须以最严肃、最认真的态度对待。
在这场医疗的“大话剧”中,让我们共同努力,确保每一次转诊都能成为患者康复的“华丽转身”,而非“百万赔偿”的“笑柄”。
转诊过程中的“翻车”固然让人哭笑不得,但更应引发我们对医疗转诊机制的深思。希望通过这场“笑中带泪”的故事,医务人员能更加认真对待每一次转诊操作,严格遵守法规和流程,确保每一位危重患者都能及时、安全地得到救治。
毕竟,生命的重量远比一百万赔偿更为重要。让我们在笑声中牢记医者的责任,用心呵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再让“转诊翻车”成为现实中的悲剧。
事件回顾
据媒体报道,江苏的许某因胸痛加重入住泰州一家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其病情危重,建议转入扬州某医院的西区进行治疗,并将一张手写的转院单交给了许某家属。
结果,120急救车错将许某送到了该院的东区,而东院区的医生没有及时请西院区相关科室会诊以协助诊疗,也未予以有效的治疗措施,导致延误8小时错过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时机,半个月后许某病重死亡。
事后,许某的家人将两家医院起诉到了法院。法院审理认为,泰州当事医院医生未填写转诊医院的具体院区,直接导致急救车送错院区,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患者治疗;扬州当事医院作为接诊医院,未及时对许某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也没有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对许某的死亡后果存在过错;同时,许某的家属也存在一定过错。
最终,法院酌情判定,泰州和扬州两家医院分别对患者的损失承担45%和20%的赔偿责任,合计10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