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从中国到克里米亚的神奇动物——欧亚大陆游牧社会的图像创造(公元前700年-公元500年)

文摘   历史   2024-04-20 20:30   江西  

《从中国到克里米亚神奇动物》探讨了欧亚大陆游牧民族在与周边定居国家交流过程中关于动物的想象和图像创造。作者 Petya Andreeva从古代社会人与动物紧密相连的艺术史视角出发,通过古汉语、俄语、蒙古语、日语等文献,研究了今天中国、蒙古、朝鲜、日本、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地的数百件墓葬文物。

书中将游牧民族视为独立的思想者、设计者和政治家,而非穿梭于各帝国之间的流动群体,并探讨了游牧精英利用动物形成的图像体系构建起的基于共同地缘政治目标的集体记忆。

目录

一、序:欧亚大陆草原线路的十字路口

1、空间和叙事的边缘
2、溯源:“动物风格”及其模糊的根源
3、作为视觉修辞的“动物风格”
4、界定象征
5、Pazyryk织物、鹿石与可转移性的问题
6、在愈发“全球性”欧亚大陆上的动物风格艺术:匈奴
7、残迹

关于方法和框架的注释

二、大草原金属器物的设计惯例

1、动物形接合:替换、缩减、颠倒
2、转向双侧对称:平行的力量
3、作为设计概念的垂直特性
4、动物形交错:重考“兽斗”象征
5、动物组合的不同世界

6、重复性、“他性”和苍天之众

三、发现陵墓:(墓葬)政治游戏

1、Pazyryk的墓葬织物装饰
2、木、骨和皮:向“次级”材料的转移
3、陆上的神奇动物:作为先祖的鹿石
4、Ananyino文化中的早期动物形象

关于可转移性的结语

四、匈奴时期的动物风格:新精英的形成

1、蒙古 Noin-Ula的普世性和动物形象
2、匈奴时期在动物风格金属器物上的发展
3、朝鲜的动物风格:乐浪案例
4、走向南方:南越国和中国的南方
5、其他中国-大草原的发展
6、塔里木盆地的神奇动物:中国与匈奴之间

7、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动物风格设计的新趋势

五、式微与再兴

1、鲜卑及其“风景”象征(公元3-5世纪)
2、突厥时期:动物形象的一个终结
3、二叠纪动物风格
4、未来之路:蒙古回归?

5、残迹:理解动物风格视觉特性的延续性

六、解决之道

1、苍天之众
2、物径

3、东西之分:一把双刃剑

相关书讯
通往中国的喀喇汗之路:一个中突关系史研究
全球史和艺术史中的蒙古帝国
蒙古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将士、商贾与文人
新书 遗产国略与企业力量

国际遗产观察
国际视野下建筑历史与理论、遗产领域、博物馆动态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