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能不能不上班?”这样回答,孩子受益终生

教育   2025-02-06 20:04   山西  
今天早上上班路上,不少妈妈在群里哀嚎:

“放假天天跟孩子在一块,今天孩子怎么都不准我去上班……”

“我们家的已经哭了半个小时了……还不让我走……”

“我们家天天哭得撕心裂肺,我的心都跟着碎了……”

要说职场妈妈一天中最怕的事情,“出门上班”一定排名前三!

尤其是孩子越小,越黏着妈妈的时候,每天跟孩子告别时的惨烈程度,都不亚于一场“生离死别”。


其实儿子2岁多的时候,也有过一样一段“分离焦虑”极其严重的时期。

临上班了,儿子抓着我的包、抱着我的腿,哭到喘不上气,整张脸都通红,一边哭,一边用还不通顺的话努力地说:

“妈妈不要去上班……妈妈陪宝宝……妈妈不要走……”

即便我读过上千本育儿书,即便我自己是个育儿专家,即便我比谁都清楚孩子都有这样一个分离焦虑的阶段,但作为妈妈,看到那个哭得撕心裂肺的小人儿,谁真狠得下心呢?

我试过特别多的办法,比如早上偷偷溜走……比如骗儿子我马上就回来……比如让外婆强行把儿子抱走……比如跟宝宝好好讲道理……

后来总算找到了能让我和儿子平和度过分离焦虑的办法(先卖个关子,后文细讲)。通过温柔而坚定的努力,让儿子,也让我,平和地度过了宝宝分离焦虑最严重的阶段。

我相信每一个职场妈妈都被孩子问过这样一句话:“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去上班?”

着急出门的妈妈,可能会这样回答:“妈妈马上就回来,你乖乖在家等妈妈。”

也可能会这样回答:“妈妈上班是为了挣钱给你买玩具。”

……

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必须出门上班的意义,但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态度、反应和回答,却会对他们造成不可磨灭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这2种回答,伤孩子最深

当孩子问:能不能不上班时,最常见的有2种回答。

01.不上班哪有钱?不赚钱怎么买玩具?

可以说,这是最让父母们张口就来的回答了,因为它最直接。

之前看某节目,某拳击明星的孩子因为贪玩把蛋糕和水混在了一起,结果妈妈大发雷霆。

她厉声质问:“水是拿来做什么的?要不要用钱买?蛋糕是拿来做什么的?要不要用钱买?爸爸打拳要做什么?”

孩子怯生生地回答:要赚钱。


然后妈妈依然怒火不减,生气地说:“那你还浪费粮食?别喊我,我不配当你妈,你也不配当我儿子。”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害怕、无助:我不好,因为我浪费了爸爸打拳挣来的钱,所以我不配当妈妈的儿子。

打拳的确可以赚钱,但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但很可惜,工作等于赚钱的价值观已经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了。

不可否认,所有的父母,都想孩子能够理解自己,能懂得赚钱不易、生活不易,出发点是好的。

但仔细想想,你的回答,孩子听了会是什么感受?

孩子会直观地认为:「上班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是为了吃喝!」

孩子可能会把钱看得特别重,甚至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把金钱作为最重要的衡量砝码。金钱重要,但我们的热情和梦想也很重要。钱可以赚,但热血一旦凉掉,却难再找回。

2.我辛苦上班还不是为了你!

看到这句话,就能感受到它的一股怨气。而现实中,这句话却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想起热播剧《小舍得》中米桃父母的这些台词:“我们这么做可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啊!”“要不是因为你,我也不用这么辛苦!”“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这么做对得起我们吗?”


可谓是句句扎心。相信这些话,也常常是许多父母口中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是呀,父母的辛苦都是“我”造成的,这都是“我的错”。

父母说这话,可能原本想让孩子看到工作的不容易,学会感恩,但往往孩子接收到的都是“愧疚感”,甚至自我攻击、内化成为日复一日的“我不配”。

如此,孩子以后再也不敢奢求父母的陪伴。

让孩子知道:爸妈爱工作,更爱你

在孩子的心中,这个问题,是孩子渴望拥有更多陪伴。

如果爸妈不着家,不陪自己,孩子内心就缺乏安全感。

其实,你完全可以告诉孩子:

爸妈喜欢工作,工作能学到新奇的知识,给其他人带来快乐。
爸妈上班不能陪你,但会一直想着你。

这样的回答,虽然不能满足孩子陪伴的愿望,但会给孩子极大的安全感。

并且,父母还可以传递给孩子积极的信号:

既然工作这么快乐,孩子也会对未来的职业、对生活充满期待,并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此,孩子在学习上,也会更加积极上进。


有时候,父母对待工作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面对生活的态度。

哪些方法可以缓解分离焦虑?

01.将离开的“不舍”转化为“期待”

我每次出差时,都会把自己一天遇到的人和事讲给儿子听,还有吃过的美食、逛过的风景照片。

第一时间和孩子分享在外的经历,也是在强调孩子与妈妈重逢的喜悦。

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虽然妈妈离开我,但是妈妈回来都会与我分享,原来妈妈每次离开都是想着我的。

这样孩子就能越来越好的面对每一次离开,让孩子从对妈妈离开的依依不舍,转变成妈妈回来会跟我分享快乐。

另外,无论是每天下班或是出差回家,我都会给儿子带回来“小礼物”。

有时候是形状奇特的树叶或路边不知名的花瓣;有时候是千奇百怪的石头或是他最喜欢卡通周边……

因为每天有好奇、有期待,盼望着妈妈给自己新的“惊喜”,出门也不再是痛苦的离别。

让孩子感到原来分离并不只有痛苦焦虑还有很多小幸福。

02.让孩子感知父母在外的行动

孩子很多时候害怕分离,是因为担心会不会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父母了。

如果能直观的帮孩子预期到接下来的每一刻,自己在做每件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孩子会更踏实,战胜分离的恐惧。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金韵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和宝宝一起画一个钟,告诉孩子指针在10点的位置,你在幼儿园里喝红豆汤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12点时你吃午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吃什么。

指针在下午五点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在来接你回家的路上了……

让孩子清楚的知道父母每一时刻在做什么,弱化分离焦虑,让孩子心里有很踏实的感觉,不再害怕父母是不是不要自己了。

03.在家时给予高质量陪伴

很多妈妈说,我家孩子太依赖我了,我一出门就跟生离死别似的。

我们总以为是孩子太爱爸爸或妈妈才会出现这种焦虑,而心理专家曲韵告诉我们:亲子关系不好其实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指出,影响幼儿形成安全的依恋类型的关键,在于陪伴的“质”而不是“量”。除了生活上的照料、情感上的联结,跟孩子足够的身体接触和对孩子需求的及时反馈,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的资源包里都有解答,赶快去文末海报扫码领取吧!

分离焦虑其实是绕不开的坎,只要牢记,孩子焦虑是因为那是他成长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好,妈妈不焦虑,也会让孩子的心境更为安定,大家都能平稳度过的。

现在你知道完美的标准回答是什么了吗?其实,这个回答没有标准答案。看到这里,相信聪明的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小学数学微课堂
为孩子们提供对数学课堂上重点知识、拓展延伸的微课视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