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存在着一种名为“世界语”的语言。它是由人工构造的,依据专家们所认定的语言规律精心设计而成,因此堪称一种无懈可击的语言,其语法严谨,语音优美。
在世界语初创之际,曾获得一批知识分子的青睐与推崇,这其中不乏近百年来国内的文化巨匠。
他们都满怀期待——似乎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期待——世界语能够取代英语,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
但时至今日,这种语言已然被人们淡忘,沦为了历史的遗痕。
世界语那短暂的存在,印证了一个观念:那些人为设计出来的事物,即便再怎么尽善尽美,终究因为并非自然产生,所以缺乏生命力。
语言如此,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亦是这般。
看似完美的东西,若非自然生成而是人为构建,那么无论其背后的愿景多么美好,设计多么无懈可击,规划多么周密,终究难以逃脱失败的宿命。
在经济领域,这一点尤为突出。
一直以来,总有人试图对经济运行施加人为干预,采用他们自创的所谓科学经济管理模式,强加于经济体之上。他们渴望消除经济的波动,凭借自己认为有效的调控手段,期望经济能够沿着一条直线平稳且持续地增长。
然而,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经济运行的奥妙恰恰在于它的波动性和周期性。周期性波动源自经济运行自身的节奏,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人性因素。只要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波动就难以避免。
试图通过计划手段来控制经济波动,消除周期性,不过是一种徒劳的尝试。
经济周期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使经济从不平衡状态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周期性的低谷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经济低迷时期对过剩产能和落后产业的淘汰与清理,经济体系难以保持健康运行,新的生产力也难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发展势必会受到抑制。
经济的活力恰恰来源于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行模式。一旦经济受到人为干预,必然会扭曲其正常运行轨迹,进而滋生经济领域的“病毒”,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的崩溃。
人类的价值观亦是如此。
不同的社会孕育了各式各样的价值观,身处不同社会的人们也各自拥护特定的价值观念。即便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群体也会形成各自独特甚至相互对立的价值观。
这些人造的价值观,对特定社会和群体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它们被视为该社会群体的根本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甚至被提升至不容置疑、不可违反的绝对真理的层次。
被价值观影响和控制的人们都深陷于特定的价值判断体系之中,他们都坚信自己所主张的才是真理,而与之对立的价值观往往被贴上“歪理邪说”的标签。
然而,这些多样的价值观很难简单评判谁对谁错,或者说,所有价值观都有其合理之处和适用范围,同时也存在明显的谬误与缺陷。
任何价值观都不是对世界的客观和科学解释,它只是一种满足实用性需求的工具。价值观本质上是一个群体需求的表达,强调实用性。
所有的价值观都致力于向信众宣扬某些道德准则和价值实现的教条,在满足信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得以广泛传播。
基于此,价值观赋予群体成员一种认同感、道德感、义务感和自我价值,并因此具备了约束力。
价值观是因特定需求而被用来解释世界的理论,然而这种解释并不需要反映真实的世界。只要能够实现其创造者个人或群体的特定目标,这种价值观就会被创造出来,并且它能够自圆其说。
价值观很容易与现实世界脱节。
当一个群体成功构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就变得不容置疑。身处这种价值判断体系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
实际上,任何价值观更多时候不过是某些群体为自己行为开脱的工具。他们欺骗自己的良知,隐藏不光彩的动机,掩盖事实真相,堂而皇之地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正当性。
令人无奈的是,更多人将价值观作为借口,用来掩饰自己落后、失意、卑劣和邪恶的思想与心态。
由于价值观的主观性和非科学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种种缺陷终将暴露无遗,并不断滋生问题。
人们对自己价值观的固执和盲目信仰,是导致社会各种灾难的根本原因。
最终,所有社会都可能因其过时的价值观而走向衰败。如果说人类总是因自己的思想而自我束缚,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人类总是妄图凭借自己的意志牢牢掌控并改造世间万物,但往往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唯有尊重客观规律,人类才能真正接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