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广西日报》头版刊发文章
《温暖,洒向新就业群体》
报纸版面截图
2024年最后一个周末,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万家灯火。
迎接2025年第一个节假日,城市乡村,风光旖旎,惠风和畅。
不想出门、不便出门的人们,等着外卖小哥敲门,将一杯热咖啡、一份麻辣烫送到手中;
劈开寒风、驭风而行的外卖小哥,奔波间隙,前往“骑手驿站”,续上热水、加热饭菜;
……
迎着同一缕阳光,网络主播、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这些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在各自奋斗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日益庞大的新就业群体,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都市到村落,面向新就业群体的关怀持续加温。
岁序更新时,我们关注身边那些平凡而动人的身影,力图让高质量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经济逻辑,更为清晰。
两千年前,当监察御史史禄带队凿通灵渠,陡夫、漕工是彼时的新就业群体。时过境迁,“新”已不新。
一千年前,当雕版刻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排字工、装版匠是那时的新就业群体。岁月流转,“新”已难寻。
数十年前,当我们从落后的农业国迈向工业化,一批又一批的产业工人,也是新就业群体。人们,对“工人老大哥”充满敬意。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实施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此后每年,都发布1至2批新职业信息。最新的一次,是今年6月。广义上,从事这些新职业的人们,都是新就业人员,构成新就业群体。
从促进消费到催生新商业模式,从增加就业到产业结构多元……是他们,链接起了各行各业、各个单元和万千家庭,成为经济转型的“试水者”,社会高效运转的“润滑剂”。
或许,因互联网而兴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终将不“新”。但当下,他们应当被关注、被尊重、被呵护。
相比起“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师”“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这些同样因互联网而生的新职业,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络主播和网约车司机这个日常可见的庞大群体,不仅大幅提升了就业承载力,更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方式弹性等新特质。
无论是听起来高大上的新职业,还是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的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基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而工作的他们,目前都有各自的难处。有的甚至自叹,“一眼可看到职业的尽头”。
提升空间有限。工作时间碎片化、随时待命等特点,使得他们不具备参加长期培训的条件;培训获得的资质,对收入待遇提升、后期职业发展和未来职业转换,目前尚算不上有效的“加分项”;现有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项目,并不能与所从事的行业相适应。
相关保障缺位。不属于“单位+雇员”的就业模式,在劳动权益的执法边界把握、职业伤害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参与上,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与各项保护、保障错开半个身位。
公共服务不足。一些办公楼宇和社区,停车难、进门难,让他们备感失去尊严。按单取酬,导致他们更在乎的是眼前收益,对公共政策与资源鲜有关注。
经济运行中的暖意,需要尽快与新就业群体同频共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梦想而奋斗,新就业群体同样要有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观,要不断提升职业技能,要加强职业资本积累,为今后职业转换打下基础。
那么,这条路,怎么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就业形态”相关工作作出了部署。从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到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从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到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新就业群体期待的更多保障和关爱,正在一一细化、落地。
“加大对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力度。”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这项重点。我区把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部署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质量提升行动。
各地积极行动,共同打造“暖新”服务圈。南宁市建设294个“邕新驿站”,实施19个关爱新就业群体实事项目;北海市举办“暖新”微课堂,推动职能部门成立“暖新”联盟,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十大关爱礼包……
风雨路上,各类保险、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日趋完善,维权渠道更加畅通,个人权益更有保障。各方,正在合力为新就业群体营造良好的从业、发展环境。
人生赛场,赛道渐宽。可以评上D类人才、可以成为“大国工匠”……各方,正在为新就业群体量身定制多元化成长发展体系,让新星亮眼、群星闪耀。
从对新就业群体的个体关怀延伸到群体赋能,让新就业群体不只是为生计奔波,更让他们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梦,未来有希望。
顺应经济浪潮而生,新就业群体精细化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风雨无阻,暖了人心;各方对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报之以歌,暖了生活,热了经济。
从双向奔赴到相互融入,温暖,聚光成炬,照亮彼此。
持续不断的努力,也将在新的一年里踵武赓续——
温暖你我,温暖家国。
事关元旦春节!广西发布重要通知
接任才三天,韩国新任代总统崔相穆被警方立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