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作为中华民族的世纪工程,三峡工程在 1994 年正式开工,如今已 30 年。三峡水库自蓄水以来,累计拦洪运用近 70 次,拦洪总量超过 2200 亿立方米。特别是 2020 年汛期,三峡水库成功应对 5 次编号洪水,其中长江 2020 年第 5 号洪水的峰值达到 78000 立方米每秒,不仅超过 1998 年的最大洪峰,还刷新了建库以来最大洪峰纪录。作者 | 鞠强
千百年来,长江滋养着华夏儿女,与黄河一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长江流域的洪水在历史上也曾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1994 年 12 月 14 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从此改变了长江和两岸人民的生活,造福亿万国人。
2003 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2009 年,三峡工程全面完工;2012 年,三峡工程最后一台水电机组投产。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三峡工程 30 年来见证了百万移民的无私奉献和全体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在发电、防洪、航运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成就。截至 2024 年 12 月,三峡工程已累计发电超过 1.7 万亿千瓦时,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另一方面也在开发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效解决了长江流域的防洪问题,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频发的时代,三峡工程的防洪属性越发凸显。
三峡工程的航运价值也非常明显。三峡工程连通起从上海到重庆的“黄金航道”,为人员和物资往来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流域内的经济发展。2024 年,三峡枢纽全年通过量达到 1.59 亿吨,连续 3 年突破 1.5 亿吨。回顾三峡工程 30 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巨大进步。当我们以 30 年为新的起点时,则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我国已经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力发电“大国工程”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已经启动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也已成为国家战略,作为长江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三峡工程将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1919 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长江上修建大坝的设想。1956 年,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下“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三峡工程的建成使得设想和诗句都成为现实。这座跨越世纪的世纪工程正在展开崭新的画卷,其上绘就了更加精彩的时代。Read the new issue of the magazine first
一名 70 多岁的男性此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他的认知能力快速下降,一度失去开车的能力,甚至无法独自出门。医生从他的脑脊液中抽取样本,结果发现他感染了新型隐球菌。有研究人员对市售的烤红薯进行了丙烯酰胺含量的检测,结果发现:仅烤红薯的外皮含有少量丙烯酰胺,而红薯肉中几乎未检出任何丙烯酰胺。
2024 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设备。人形机器人则有望成为机器人家族新晋“顶流”。如今,一些人形机器人已在仓库、餐馆,甚至在工厂车间,以类似人类的适应性和智能,执行各种任务。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