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向“新”而行》

科技   健康   2025-01-27 11:30   北京  


一分钟,手机地图导航中的北斗定位服务平均会使用 4.2 亿次;光伏产业园可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片超过 1 万片;物流单仓自动分拣系统可以处理 3000 个包裹;嫦娥六号探测器可以飞 600 多公里……2024 年,中国向“新”而行,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 | 鞠强

2024 年,科技创新依然是全社会最受关注的话题。在这一年里,我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广大科技工作者锚定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4 年 12 月 31 日,习近平主席发表 2025 年新年贺词。他在贺词中点赞 2024 年的科技创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 1000 万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习近平主席点赞的这些成果,正是2024 年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

在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 2024 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嫦娥六号、深中通道、梦想号也都榜上有名。此外,“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标志着我们在基础科学领域内的不懈探索,异体通用型 CAR-T 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则代表科技进步正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而在新年贺词、十大新闻之外,还有更多科技创新在神州大地上涌现,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呈现日新月异的景象。


2024 年,新质生产力成为最热词汇之一,而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2024 年蓬勃迸发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泉和坚实的科技支撑。

2024 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胜利召开,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征程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展望 2025 年,广大科技工作者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向新的科技高峰攀登:载人登月任务、嫦娥七号任务都在稳步推进,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爱达·花城号”的建设进入关键一年,江门中微子实验也预计在今年 8 月开始正式运行取数。

在当今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决定性力量。此刻,新春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辞旧迎新,向“新”而行,迎接充满创新的崭新一年。

/
/
/
Read the new issue of the magazine first


栏目·科学探奇

1980 年 5 月 18 日,美国华盛顿 州 的 圣 海 伦 斯 火 山(Mount St.Helens)突然爆发,喷出了 150 万吨二氧化硫和 5.4 亿吨火山灰,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火山爆发事件之一。这场火山喷发的破坏力不仅限于地表,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样深远。艾伦和麦克马洪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将土壤深处残存的细菌和真菌“挖”到表层,能不能帮助这片土地重启生态恢复的过程?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种以挖洞能力闻名的动物——北部囊鼠(Thomomys talpoides)。

栏目·真相

手不小心被划了个小口子,流血不多贴个创口贴吧……这个时候最好用创可贴。什么?创口贴和创可贴这俩完全是两种东西?除此以外,日常有些人认为的水果不能加热吃、多种药必须拉开间隔服用等,竟然都是健康伪知识!

栏目·科普研究

在当今信息时代,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航天科普作为普及航天科学知识、传播航天文化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如何将复杂的航天技术和深奥的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公众,一直是航天科普创作面临的挑战。

栏目·万象

2024 年 12 月 24 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呼啸着穿过太阳大气层,比以往的任何航天器都更靠近这颗恒星。它在炽热的旅行中幸存下来,并于 1 月 1 日向地球报告,其搭载的科学仪器已成功收集了数据。


-点击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杂志




点击“阅读全文”订购精美期刊

科学大观园杂志
《科学大观园》杂志官方帐号:传播科学文化 探索人与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