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前置性、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始终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高位推动、高效实施,经过探索实践,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即日起,“内蒙古生态环境”推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改革实践”专栏。
一、案例概况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2020、2021年分别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成为全区唯一获得两个荣誉称号的盟市。
二、亮点做法
图1 兴安盟优先保护单元分布图
二是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维护,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划定的生态空间为重点,针对识别出的突出生态问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大兴安岭南麓百万亩人工林绿色长廊建设三年行动,大力实施科尔沁沙地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河湖连通、小流域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植树造林超过100万亩、完成天然草原修复60万亩,全盟616万亩沙化土地已减少至405万亩,全盟森林覆盖率达到33%,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8%。哈拉哈河(阿尔山段)2022年获评首批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级人居环境范例奖,洮儿河生态景观修复工程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三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实施多样化“两山”转化模式。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不同区域发展的特色引领,鼓励区域转变发展思路,加快完成从“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的跨越。在优先保护单元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林下经济、特色种养等产业,旅游收入从2014年的15.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7亿元,探索总结出“两山”转化的“兴安盟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盟生态产品总值(GEP)达4718.7亿元,完成CCER林业、VCS草原、VCS农田3项全区首单碳汇交易。
三、应用成效
兴安盟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有效路径。一是坚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划定的开发保护格局,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依据,提升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对于不同分区,灵活科学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强化正面引导,探索总结出多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兴安盟模式”。三是以重点管控单元为核心开展污染治理,坚守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通过矿山修复、水利工程等项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长按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