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郭子雄
下午的阳光,静静地照着松山脚下的大峡谷,气势恢弘又满布沧桑的惠通桥横跨于怒江之上,粗大的钢缆和上百根吊杆高悬江空,钢筋混凝土的桥塔,昂首矗立于两岸桥头,四野一派宁静。战争的枪炮声已远去,眼前一派祥和宁静。
我站在这座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的英雄桥旁,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它仿佛在告诉我们,它今天承载的是历史、是一个民族自觉自醒浴血奋战的英勇、是中华民族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
桥头沧桑满布、弹洞累累的碉堡,如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在我眼前徐徐打开。惠通桥,它的存在与毁灭,它的通与断,无不功勋卓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抗日战争的历史。通时,它是整个抗战的生命线,没有滇缅公路,没有惠通桥,就没有1945年的抗战胜利。它毁时,切断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通道,使怒江天险发挥了作用,阻挡住了日本侵略者进攻的步伐,日本侵略者攻势才不得不停了下来,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形成了我军与日本侵略者隔怒江对峙的局面,没有让日本侵略者跨过怒江半步,使祖国大西南千千万万的生灵免遭涂炭。 我曾经翻阅过对惠通桥的记录,一篇文章这样描写道:“历史的走向在这里发生了改变……一溜淡蓝色火花嗤嗤响着,像一条扭动的小青蛇速疾地向大桥爬去。日本人意识到情况不妙,冲在前面的敢死队员全部端着刺刀奋不顾身往桥上冲。他们呐喊着,眼睛冒着火,恨不得立刻扭断那条企图使他们前功尽弃的火苗。……一只橙黄色的大火球从桥头轰然升腾起,耀眼的弧光和迸射的火焰将峡谷和大江映得雪亮。紧接着巨大爆烈和猛烈的气浪将吊桥高高抛起……日本人眼睁睁看着奇迹从他们面前消失,江水复又无情地挡住去路,只好把怒火发泄在尚未过江的老百姓身上。一连数日,西岸枪声不断,日本人大开杀戒,屠杀中国难民百姓数千。历史终于将日本人在1942年所谓辉煌胜利的句号划在了怒江西岸的废墟上。” 抚摸着布满弹痕的碉堡,看着眼前这座塔身斑驳沧桑的英雄桥,看着桥下奔流不息的怒江水,我仿佛听到波涛之上,历史的辛酸如浪花一层层翻卷。我听到嘶杀声声,号角连天。我看见了生命对生命的践踏,人性在兽性前的争抗,长歌当哭,逝者如斯!苍茫的荒垣,赭红的绝壁,突然间,我感觉到历史竟然离我如此之近! 沿滇缅公路爬上松山,仿佛整座松山都在呐喊:“弟兄们,向前走!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落在我们的肩头。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民族。我们不愿做亡国奴,只有誓死奋斗!”松涛之上,《战歌行》如惊雷滚过。被喻为“奋飞于抗战烽火中的一只勇敢无畏的海鸥”的戴安澜将军,及千千万万中国军民用生命谱写的绝唱,回荡在滇西的群山间,回荡在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心头。 松林间,纵横交错的战壕,那是历史留下的印迹。昭示着耻辱,也铭刻着辉煌;是死亡的标注,更是重生的记录。我沿着战壕遗迹向松山主峰走去,阳光透过松针映照在战壕上,那斑斑点点的投影犹如先烈们流洒未干的血迹,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牢记过去,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坍陷的地堡、隐没于荒草的战壕,还有那百余个疮痍般的弹坑,积水成潭的弹药库……它们向我诉说当年的悲壮、惨烈。曾化为一片焦土的主峰,如今新木已拱,石碑上勇者的姓名也被岁月剥蚀得模糊不清,唯有烈士鲜血融入的苍松,满山遍野,生机勃勃。一株株伟岸的苍松,宛如一个个抗日将士不灭的灵魂,庄严地挺立在松山之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青山不老,逝者长存。我走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中,心潮起浮。雕塑群利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老兵、战马、吉普车等12种方阵。雕塑全部面向松山主峰,面向当年战斗最惨烈的方向。仰视松山主峰,仰视这些雕塑,他们用个人的死,换取了中华民族的生。
仰望松山,松山在巍巍群山中很小,小得只有一场战役的记忆和散落在山坡上锈痕斑斑的弹片。仰望松山,松山很大很高,高到亿万炎黄子孙的目光都仰望不到顶的巍峨。仰望松山,我心上有一座丰碑,永远高高耸立,夯实丰碑的英魂,是我永恒的伤痛。仰望松山,仰望松山,历史就在眼前,我心潮澎湃,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