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游说清廷向法国投降 左宗棠:不如拿赔款作战费

文摘   2025-01-09 21:32   浙江  

1883年,中法战争打响。

当时,晚清三杰中,曾国藩早已去世,只有左宗棠和李鸿章还以“国家柱石”的身份,活跃在政坛。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这场战局的进展。

毫无疑问,李鸿章属于主和派,左宗棠属于主战派。

李鸿章挖空了心思,要游说清廷向法国议和。当然,对于清朝来说,议和就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就要向法国赔款和割让土地,出让大量国家利益,相当于投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李鸿章甚至拒绝朝廷派他指挥中法战争的命令。



在中法战争爆发之前,清朝军队和黑旗军取得了“纸桥大捷”,形势非常不错,让清朝上下倍感振奋。慈禧太后为了更好地调动淮军,颁发上谕,命令李鸿章到广东去指挥中法战争:“着派李鸿章迅速前往广东,督办越南事宜。所有广东、广西、云南防军,均归节制。应调何路兵勇前往,着该大臣妥筹具奏。”

慈禧太后还勉励道:“李鸿章公忠体国,定能仰副朝廷倚任之重,星驰前往,相度机宜,妥为筹办。”



没想到,李鸿章不吃这一套。

当时,李鸿章刚回老家办理完母亲的丧事,从合肥返回天津。他在上海收到朝廷的上谕后,立刻停下来,发了一通牢骚:“若以鄙人素尚知兵,则白头戍边,未免以珠弹雀。枢府调度如此轻率,殊为寒心。”李鸿章认为,中国与法国开战,是自不量力,必败无疑。朝廷派他到广东指挥作战,让人寒心。

李鸿章所统领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是中国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两支水陆部队。如果李鸿章不去广东,那么就无人能够指挥淮军和北洋水师。清廷为了安抚李鸿章,只好下令他回任直隶总督,改派兵部尚书彭玉麟前往广东筹办军务。

这段时间,左宗棠在哪里?



左宗棠在中法战争爆发之际,任职两江总督。他见形势危急,主动奏报朝廷,请求到前线督师作战。清廷考虑到左宗棠年纪已72岁高龄,不方便行军作战,没有允许。

1884年1月,左宗棠因为眼病发作,请假回籍修养。清廷同意了。不过,在中法战争如火如荼时,左宗棠怎么能够安心养病呢?他没有回籍,而是留在南京,继续布署江海防务,关注前线战局变化。当他听到前线频繁失利、法国军舰窜入福建沿海一带时,坐不住了,奏报朝廷,请求提前销假。

此时,在朝廷里面,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占据了上风。左宗棠的主战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此,清廷仍然没有同意左宗棠率军前往云南、广西抗法前线的主张,而是将他调回京城,第二次入值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



左宗棠虽然不能到前线指挥作战,但还是利用担任军机大臣的机会,在朝廷里团结主战的大臣,抵消李鸿章的投降思潮。在左宗棠的努力下,朝廷里主政的恭亲王、醇亲王都摆出了主战的姿势,并命令山西巡抚张之洞取代办防不力的淮军老将张树声,出任两广总督。

彭玉麟和张之洞在前线和衷共济,打赢了“观音桥之战”,取得了中法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法国代理公使福禄诺向清朝提出抗议,诬称“中国背约”,要求清军立即撤兵,并赔偿军费二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



清朝始终没有下定与法国作战的决心,一直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慈禧太后在调兵遣将的同时,还派李鸿章、曾国荃等人出面,与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列强商量,请求他们出面,来调停这场战争。德国、英国与法国矛盾重重,不愿意调停;美国虽然答应调和,却不肯出力。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趁机怂恿清廷接受法国的索赔要求,他说,如果等到打了败仗后再赔偿,那么赔款数额将更加巨大。

利用西方列强来恐吓清廷,这是李鸿章经常耍的把戏。让人无语的是,这种把戏还挺有效。这次,依然将慈禧太后吓得六神无主。慈禧太后召集御前会议,征求意见。



左宗棠针对李鸿章的投降理论,大声疾呼:“大清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作战费!”

慈禧太后听了此言,点头称是。自此,清廷才下定了与法国作战的决心。




历史人物简史
以史为鉴,深入解读古今中外历史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