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 凝聚合力
积极探索各民族共同现代化
山东路径
山东省阳信县、冠县、德州市德城区入选国家民委共同现代化试点,数量居全国首位。省民族宗教委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推动试点县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围绕区域协调、市场一体化、产业融合、社会互嵌发展,紧扣“人的现代化”,广泛搭建平台载体,协调推进试点工作,为各民族共同现代化试点注入强劲动能。
# 01
定向问需 联动破题
牵头召开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和试点县区党委、政府参加的专题座谈会,与省农科院签订“农业科技助力共同现代化试点战略协议”,积极协调大连民族大学作为我省试点指导院校,协助试点县区编制试点方案,梳理共同现代化职责清单,为共同现代化试点开局破题。
定责问效 多措并举
召开省民族宗教委兼职委员单位专题会商会,明确有关兼职委员单位在助力全国试点工作中主要职责,形成推进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
定时问计 跟踪督查
建立试点县区常态对接机制,明确省民族宗教委支持阳信县(第一批试点)政策举措,促成滨州市形成支持阳信县试点工作十项措施,整合省、市统战、民族系统资源,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盯紧靠上,建立周调度、月通报督查机制,梳理对接事项,及时跟踪、优化调整。
# 02
强化顶层设计
将试点工作纳入省民族宗教委和试点市、县党委政府重点事项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实施推进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统战牵头、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强化部署落实
指导冠县、德城区政府常务会,阳信县委常委会、县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试点专题推进会议研究试点方案、明确试点举措、推进试点工作。
强化支持保障
将共同现代化试点纳入2025年度中央衔接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分配要素,作为全省民品产业提升行动内容,全力支持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 03
对内抓宣传教育
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试点县区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指导阳信县拍摄全国首部援青题材院线电影《牛王》,创作微电影《“活雷锋”杨广和》,举办“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主题文艺晚会20余场,建成414处“红石榴”学雷锋驿站。
对外抓品牌推广
立足试点县区资源禀赋,指导阳信县发挥肉牛产业“一牛联N地”优势,打造以产业促共富的新样板;指导德城区立足中心城区实际,探索各民族互嵌融居新模式;指导冠县推进羊产业全链条发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宣传推广试点品牌,阳信县“一牛联N地”经验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中央媒体,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网等省级媒体和省委深改委《改革与制度创新》刊发。
# 04
树立产业发展“风向标”
支持试点县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3个试点县区谋划推出共同现代化重点项目121个,不断夯实共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其中阳信县建成6万吨级的全国首个县级进境肉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入选全省首批“产业大脑”入库培育名单;投资13亿元建设阳信牛肉健康食品产业园,带动研发牛肉特色产品210种,年销售量3.4亿包、销售额40亿元,“小炒牛肉”列全网牛肉类单品销量第1位。
扩大协作共富“朋友圈”
推动阳信县与烟台大学、山东航空学院开展校地共建活动,促成阳信县人民政府与大连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书,聘请该学院为试点工作指导团队。指导召开“铸牢共同体 共犇现代化”座谈会,6所高校专家学者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围绕试点工作开展交流研讨。召开共同现代化试点阳信现场推进会,促成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青海省祁连县等“五省十地”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来源:民族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