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女性
“乳”此健康
世界乳腺癌
关注月
守护乳房健康,
是每个女性应担负的责任
你知道每年10月有一场关爱乳房的运动吗?10月,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每年10月18日为预防乳腺癌宣传日,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五,为粉红丝带关爱日。这场运动,提示人们对乳腺癌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呼吁人们重视乳腺健康、关爱女性、呵护生命。
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现象。疾病早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在我国,女性乳房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乳腺癌发病较西方高发年龄年轻了近20岁,且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的尤为重要!
早期乳腺癌有哪些症状呢?
①乳房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②乳房皮肤异常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 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
③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q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
④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⑤腋窝淋巴结肿大
哪些人群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呢?
1.家族中有患乳腺癌的女性(如母亲、姐妹)。
2.月经初潮过早(12岁以前),闭经过迟(52岁以后)。
3.太晚生育和从未生育的女性。
4.生育后哺乳时间少或人工哺乳。
5.肥胖患者,过于偏食油炸、油煎、熏烤食品或高脂肪食物。
6.长期大量使用外源性雌激素者。
7.经常吸烟、酗酒、熬夜等。
8.心理压力巨大、有明显的巨大精神创伤者。
乳腺癌相关检查
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掌握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养成定期乳腺自查习惯,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防患于未然。
建议绝经前女性选择月经来潮后7~14天进行。
没有结节每年复查乳腺彩超;发现结节,每3-6月复查乳腺彩超,平时注意结节变化,变大了随时就诊。行乳腺钼靶,必要时3个月复查。
必要时做乳管镜及MRI 。
乳腺癌筛查建议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诊治指南与规范》,对一般人群和乳腺癌高危人群分别提供如下筛查建议:
一般人群
20-39岁:虽然指南不推荐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乳腺筛查,但随着乳腺癌年轻化趋势,建议可进行每年1次的超声检查;
40-70岁: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性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70岁以上:筛查频度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
高危人群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
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推荐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采用MRI等影像学手段(如:每年1次X线检查;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必要时每年1次MRI检查)
乳腺癌自我检查方法
最好在月经结束后7-10天自我检查,用中指和食指的指腹以敲击方式触摸整个乳房,轻轻地触摸皮肤下的任何肿块或变化。触诊后可以对照镜子,检查两个乳房是否有形状或轮廓的任何改变,包括乳头溢液、凹陷或乳房皮肤是否凹陷、水肿、发红等。
科普小知识
虽然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但早期病灶的临床治愈率高达80%以上。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乳腺癌的预后效果要显著好于其他大部分肿瘤疾病。那么怎样才能降低乳腺癌患病风险呢?
日常生活中,多吃新鲜蔬果,合理饮食,坚持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育龄女性尽量避免晚婚晚育,拒绝滥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等。
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生活中处事要尽量平和,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有益身体健康。
让我们关爱乳房健康,增强预防意识,从现在开始,一起遇见更健康、更美丽的自己!
总编辑:顾宏春
副总编辑:耿留珍
设计制作:王琳 黄良昕
供稿:公共卫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