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春困秋乏夏打盹”之说,由夏转秋后,人们常感浑身疲软无力,精神疲惫、倦怠,睡意连绵,呵欠不断,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这是怎么回事?
Part 01
为什么会秋乏?
秋乏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则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口干、咽干,因为人体在夏季损耗的阴津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易出现疲乏。处暑至秋分时节,早晚温差较大,中午气温较高,暑湿较重,湿易困脾,脾主肌肉,故会出现四肢疲惫无力的现象。
Part 02
什么原因导致秋乏?
《素问》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饮食起居和过度劳累是影响人体顺应四时养生,加重秋乏的重要因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过量饮酒、过多食用生冷、肥甘厚味,均会损伤脾胃,导致乏力,腹胀,腹泻。熬夜、劳动过度、运动过度、压力过大或思虑过度亦会加重症状。
《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是万物果实饱满、成熟的季节,天气清肃,其风紧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应当早睡早起,情志安定平静,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收敛夏季向外溢散的神气,以适应秋气达到相互平衡,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否则会伤害肺气,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会不足。
Part 03
如何解秋乏?
1.缓解秋乏,应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顺时养生,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可适度午睡半小时,注重纾解心情,避免思虑过度,情绪不安。
2.可适当加强锻炼,多晒太阳,上班族可以经常伸展腰部、活动筋骨、放松脊柱,既能增强体质,又有助于消除“秋乏”。
3.饮食方面,应少吃腥膻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富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豆制品,红豆、绿豆、燕麦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秋凉后,应少食生冷及性味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秋乏”。
4.弹击穴位。古籍《太平圣惠方》记载:“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疯癫。”意思是说,四神聪穴有醒神开窍之功。同时,四神聪的中心百会穴为诸阳之会,现代针灸学记载,百会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效,可治疗头痛、眩晕、痫症、失眠、健忘、中风、脑炎后遗症等疾病。因此,秋乏时,不妨利用以上两穴来赶走倦意。
取穴:百会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头顶正中;四神聪穴,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因共有四穴,故名四神聪。
具体方法:把五指攒成锥状,像是啄木鸟的嘴一样,然后弹击头顶部百会穴、四神聪穴。
中医认为,秋乏是一种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汤、香砂养胃丸、六君子丸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总编辑:顾宏春
副总编辑:耿留珍
设计制作:王琳 黄良昕
供稿:中医护理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