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不要去亲戚家”,为啥孩子越长大,越不喜欢走亲戚?
教育
2025-01-23 14:01
山西
小时候,每逢过年或者假期,走亲戚是一件让我无比期待的事。家里会换上新衣服,手里拎着糖果和点心,去长辈家串门,吃好吃的,看热闹,甚至还能和小伙伴疯玩一天。但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发现,孩子们对“走亲戚”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有朋友跟我吐槽过:“小时候要拉着孩子走亲戚,现在得强迫着才能让他出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他们变得冷漠了吗?还是另有原因?小时候,孩子的社交圈简单,亲戚家的热闹和新鲜感,满足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亲戚给的红包、好吃的零食,甚至是一场简单的捉迷藏游戏,都足以让他们乐在其中。如果在亲戚家总是被过多关注,比如被问成绩、生活细节,或者被拿来与其他孩子比较,他们自然会感到不适。有一次,我带孩子去亲戚家,刚坐下,亲戚就对她说:“听说你最近考了个90分,怎么没考100分呢?你表弟可是年级第一哦。”女儿的表情立刻僵住了。回家后,她跟我说:“以后能不能不去他们家?我不喜欢他们总问这些问题。”其实,孩子越长大,越希望被尊重。强行闯入他们的隐私领域,只会让他们对走亲戚产生抗拒。小时候,走亲戚更多是一种自由的、轻松的活动,但随着年龄增长,亲戚间的互动往往变得更加仪式化甚至公式化。孩子们发现,原本有趣的串门,逐渐变成了一种“任务”:穿戴整齐,拿着礼物,满脸微笑,回答各种问题,然后坐在那里听大人们聊天。在孩子看来,这种毫无参与感的社交方式,是枯燥且无聊的。他们可能频繁地看时间、用手机刷视频,或者干脆发呆,一脸无精打采。这些行为表明,他们对这样的社交活动并不感兴趣,更不觉得有意义。他们宁可待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不愿意参加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记得有一次,我问女儿为什么不想去舅舅家,她说:“我去了只能坐着发呆,什么都不能做,干嘛还要去?”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大人眼中的“社交”和孩子需要的“互动”完全是两回事。如果说走亲戚的核心是人情交流,那么对孩子来说,这种交流往往伴随着过多的“评价”和“比较”。这些问题看似平常,但却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尤其是那些对自己表现并不自信的孩子。当他们一次次被比较、被质疑时,难免会对走亲戚产生逃避心理。当时亲戚语气不善地说:“你看看你表哥,考了全班第一,你怎么总是倒数?”小女孩听了,当场低着头,眼泪直打转,却一句话也不敢说。她的妈妈后来跟我说:“她现在一听说要去亲戚家,就躲到房间不肯出来,说她不想再被说那些话了。”这些“无心之语”,可能是大人无意的寒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否定。当孩子明确表达不想去时,父母应该先倾听他们的理由,而不是简单地责怪或强迫。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意他们的感受。如果亲戚家有同龄的孩子,可以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比如安排游戏或集体活动,而不是让孩子单纯坐着听大人聊天。对于亲戚的“评价”和“比较”,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沟通,教他们如何用轻松的方式回应,避免让这些话语影响孩子的情绪。走亲戚本该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孩子对某些亲戚家特别抗拒,不妨适当减少这类社交活动,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感到更加舒适。孩子不愿意走亲戚,不是因为他们冷漠无情,而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对社交有了更多期待和要求。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意孩子的感受,在平衡亲情和孩子需求之间找到合适的方式。毕竟,走亲戚的意义,不仅是维系家族关系,更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亲人之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