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4方面差距巨大
教育
2025-01-15 20:36
湖南
在楼下散步时,我看到这一幕: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因为还想玩,不肯回家,被妈妈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小男孩一边哭一边往回走,妈妈则大声训斥他:“看你多不听话,非得打你才乖!”很多人觉得,挨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很多父母甚至觉得,孩子不打不成才。但其实,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4方面差距巨大。经常挨打的孩子,表面上可能变得“乖巧”,但这份“听话”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不安全感。研究表明,体罚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他们学会了避免被打,而不是学会了正确的行为。比如一个孩子因为不按时写作业被打,他可能会开始写作业,但并不是因为他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害怕挨打。而且,长期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受到打击。他们可能会觉得:长大后,他变得特别害怕失败,每次做决定都异常谨慎。他告诉我说:“我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反正没人会支持我。”相比之下,从不挨打的孩子,虽然也会犯错,但他们更多是通过父母的引导学会了如何自我纠正。他们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尊重和理解,这种环境让他们更容易发展出内驱力。闺蜜家儿子,有段时间特别喜欢丢三落四,总是把玩具乱放。闺蜜虽然也很烦躁,但从没有因为这件事打他。而是蹲下来跟他说:“你看,这样乱放玩具,等你想再玩的时候是不是很难找?”然后和他一起整理。孩子慢慢意识到,整理东西是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闺蜜说,孩子后来自己就自主整理东西,都不需要她多督促。心理学家戈登在《父母效能训练》中提到,孩子的自律,来源于内心的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强迫。用语言沟通取代体罚,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需要改变。这种从内心出发的自律,会让孩子在长大后,更加自信和独立。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用“打”告诉他们,这是应对冲突的方式。有一次我在公园,看到两个孩子因为争夺玩具吵了起来,其中一个孩子直接打了另一个。旁边的爷爷赶紧拉开他们,但语气却是:“人家不听话,打回去没事!”这个孩子显然从家长那里学会了:矛盾用打人就可以解决。相比之下,从小被尊重和理解的孩子,更能冷静地处理冲突。他们学会了用语言表达不满,而不是用拳头。![]()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而体罚往往会削弱这种信任。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父母并不是他们的“支持者”,而是一个需要提防的人。上了初中后,孩子什么事都不愿意和父母说,哪怕遇到困难,也选择自己扛着。网友这才后悔起来:“小时候打他的时候,他总叫我‘坏爸爸’,我当时还不当回事,现在想想,他可能真觉得我是坏人。”他们愿意主动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站在他们这边。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成长的差距并不是偶然。体罚带来的服从是短暂的,而尊重和引导带来的改变却是长久的。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妨试着用平静的语气,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里,以及正确的解决办法。比如,如果孩子打翻了牛奶,可以让他负责清理,这样他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懂得尊重和克制,就需要用言语和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方式。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你觉得还有哪些差距呢?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