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催,孩子越慢?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教育
2025-01-24 19:58
山西
![]()
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孩子总是拖拖拉拉?难道他们天生就喜欢磨蹭?《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时间观念,在6-8岁时才开始逐渐形成。对我们来说,“快一点”可能是5分钟,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毫无概念。“决策疲劳”理论指出,当人面对重复性或枯燥的任务时,会更倾向于拖延。对于孩子来说,写作业、整理书包这些任务既缺乏趣味性,又充满重复性,自然容易拖拉。如果一件事情,仅仅是我们要求完成,而不是孩子自己想做的。那缺乏自主性,会让他们感到抵触。你是否注意到,当你语气急躁、反复催促时,孩子反而更慢了?这是因为,催促本身会给孩子带来情绪压力,让他们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表现出拖延。在面对孩子磨蹭时,我们的催促方式,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反应。当我们大声催促“快点”时,孩子通常会变得更加拖拉,甚至出现“发呆”的现象。这是因为,过多的语言压力让孩子分心,产生了抵触情绪。我们可以尝试用更平和的语言,比如说:“现在还有5分钟刷牙时间,之后我们一起去看绘本。”这种方式既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也增强了任务的具体性。当我们采取强行命令“必须马上做”的方式时,孩子可能会敷衍应付,完成质量很低。这种情况下,任务缺乏内在驱动力,孩子只是为了应付家长的要求而行动。我们可以通过让任务更有趣,或赋予孩子选择权,来激发主动性。比如我们可以问:“你是想先收拾书包还是先整理课本?”另外,如果我们使用威胁语句,比如“不快点就惩罚”,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哭闹,反应变得更慢。威胁带来的压力,会让孩子情绪失控,无法专注完成任务。我们不妨尝试通过游戏化方式,让任务更有吸引力,比如将穿衣服变成“我猜猜是哪只手先穿进去呢”的游戏,或者用轻松幽默的语气引导孩子完成任务。你越催,孩子越慢。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孩子对时间的理解不同于成年人,他们需要更具体的提示。✔正确做法: “你有5分钟时间刷牙,我会在厨房等你”。使用计时工具: 给孩子准备一个沙漏或计时器,比如告诉孩子“沙漏流完的时候,你的书包就要收拾好啦”。任务分段: 把大任务拆分成小步骤,比如“先刷牙,然后洗脸,最后换衣服”,每完成一步给予适当鼓励。给予正向反馈: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时,可以说“你今天刷牙用了不到5分钟,表现真棒!”,这种反馈能强化他们对时间的意识。重复、枯燥的任务,最容易让孩子拖拉。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尝试用游戏化的方式,让任务变得有趣。比如说“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在5分钟内穿好衣服”。把日常任务融入故事,比如“你是太空小战士,现在需要穿上宇航服(换衣服),准备出发探索外星球”。比如完成任务后可以玩10分钟的积木,或让孩子选择晚饭的菜色。这些小奖励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人们拥有选择权时,更容易产生内在动力。对孩子来说,强迫他们做某件事,不如让他们自己选择。✔正确做法: “你是想先写语文作业,还是先写数学作业?”赋予孩子选择权的同时,家长需要给出清晰的规则。例如:提前设定时间节点: “8点之前要完成作业,具体顺序你自己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做出选择后,家长不要随意干涉,否则会削弱他们的自主性。避免选择过多: 不要给太多选项,否则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2-3个选项是比较合适的。孩子的磨蹭,看似是行为问题,但实际上,它是时间观念、任务吸引力和自主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养成高效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催促或责骂。作者简介:布谷妈妈,读书、带娃、写作,分享育儿知识,喜欢就关注吧~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