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与责任。属地管理,作为一种将管理责任与服务任务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划分的管理方式,旨在实现治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
在实践中,属地管理却让社区工作者承受了诸多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大大加重了其工作负担,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属 地 管 理 下 的 责 任 泛 化
属地管理的初衷是明确的,即通过明确责任区域,使管理更加精准、高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管理模式往往导致了责任的泛化。社区工作者不仅要承担日常的社区服务与管理任务,如居民矛盾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特殊人群关爱等,还要应对上级部门下派的各类临时性、突击性任务,如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排查、各类数据报表填报等。
这些任务往往超出了社区工作者的职责范围与承受能力,使得他们疲于奔命,难以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工 作 负 担 加 重 的 负 面 影 响
社区工作者工作负担的加重,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降低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影响社区治理的整体效果。
工作负担过重可能使社区工作者在处理居民问题时难以保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影响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与信任度。过度的工作压力还可能对社区工作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长期下去,将不利于社区工作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减 负 与 赋 能 的 双 重 路 径
面对属地管理下社区工作者工作负担加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减负与赋能两个维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应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责边界,避免将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的任务强加于社区工作者。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下派任务的审核与管理,确保任务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时,应优化任务分配机制,避免任务的重复与冗余,减轻社区工作者的负担。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对于确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应明确协助的内容、方式与期限,确保社区工作者能够有序、高效地完成任务。
赋能:提升能力素质,强化支持体系
减负的同时,也需赋能。应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与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治理的新要求。培训内容应涵盖社区治理理论、社会工作方法、心理调适技巧等多个方面,帮助社区工作者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应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支持体系,包括心理支持、职业发展指导、福利待遇保障等,让社区工作者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职业的尊重与价值。构 建 社 区 治 理 的 新 生 态
属地管理下的社区工作者减负与赋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与居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社区工作者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有序、高效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共同构建社区治理的新生态。让社区成为每一个居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让社区工作者成为连接政府与居民、促进社会和谐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