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内蒙古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把握内蒙古发展实际,赋予内蒙古五大战略定位,交给内蒙古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五大任务,为内蒙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内蒙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牢牢扭住“五大任务”不放松,以“六个工程”为抓手,不断展现新作为,在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的锐意进取和担当作为中,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战略定位的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进一步要求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总书记对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明确指示,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污染防治方面,要求“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在降碳扩绿方面,强调“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6月进一步强调,“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内蒙古在全国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为内蒙古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树立了明确航标。
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总书记对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作出明确指示,强调“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你们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守边护边方面,要求“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在社会治理方面,“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提出“要见微知著,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战略思维,有效防范民族工作领域的各种风险隐患”。2023年6月进一步强调,“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是我国边防的独特优势”“齐心协力开创边防工作新局面”。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内蒙古在全国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内蒙古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守卫好祖国北部边疆,提供了路径遵循。
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总书记对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作出明确指示,强调“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求“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2023年6月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要发挥好战略资源优势,加强战略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加强能源资源的就地深加工”。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内蒙古在全国能源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保障中的重要地位,为内蒙古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
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内蒙古“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赋予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地位。总书记对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出明确指示,强调“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方向上,强调“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在带动乡村振兴方面,要求“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提出“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2023年6月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内蒙古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为内蒙古践行“大食物观”、促进粮食稳产保供、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
找准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总书记对内蒙古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出明确指示,强调“形成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在发展理念上,要求“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在合作重点上,提出“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2023年6月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内蒙古在国民经济循环和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内蒙古进一步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标注了时空坐标。
二、扎实推动落实“五大任务”形成高质量发展成效
内蒙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意图,立足五大战略定位,持续把落实“五大任务”的扎实行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筑牢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内蒙古着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造林1.37亿亩、种草3.36亿亩、防沙治沙1.4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近一年多来,全面打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锻造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内蒙古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全力做好守边护边,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等有效做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近一年多来,持续推进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边境立体化管控体系,着力解决边境地区“空心化”问题,进一步提升强边固防水平。
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担当能源保供的“顶梁柱”。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重大责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化转型,着力加强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煤、电、油、气、风、光、氢并举,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全产业链推进“追风逐日”。近一年多来,进一步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快实现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2023年发电7566亿度、外送3065亿度,产煤12.34亿吨、保供9.45亿吨,2024年3月底成为全国第一个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省份。
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做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内蒙古切实加强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扎实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内蒙古特色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努力担当好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粮食总产量从全国第十位跃升至第六位,2023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3%,“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近一年多来,深入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紧扣“地、水、种”和“粮、肉、奶”六个重点,推动突破粮食单产的“瓶颈口”、打破牲畜自然放养的“天花板”,让农牧业更有吸引力。
服务双循环、联通国内外,织好向北开放的“三张网”。内蒙古不断织密联通内外的交通网、物流网、信息网,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方位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深化区域务实合作,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区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开放平台由13个增至33个,年过境中欧班列由3列增加到8324列,2023年陆路沿边口岸货运量超1亿吨、刷新全国纪录,进出口额实现1965.3亿元,增速位列全国第三。近一年多来,加快建设满洲里口岸、二连浩特口岸“两个强点”,扩容中欧班列中通道、东通道“两条主线”,筑牢产业支撑和平台建设“两大基石”,不断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
内蒙古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战略定位,努力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成势。2024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683亿元,同比增长6.2%,领跑全国31个省份。在落实“五大任务”、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实践中,形成若干规律性认识。
坚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完善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内蒙古正处于闯新路、进中游的关键时期,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战略方向,保持战略定力,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体制化机制化的办法贯彻到本地区的发展实践中,把党中央擘画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我们真切感受到,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内蒙古煤、电、气、草原、沙漠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能源经济、资源产业和农牧业的独特优势,只有明确方向、培优增效,才能探索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我们真切感受到,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特色,用足比较优势、挖掘潜在优势,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内蒙古地域广阔,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只有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过程推动发展绿色转型,才能持续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我们真切感受到,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需要肩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大责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各族群众勤劳致富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真切感受到,必须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奋斗目标,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内蒙古在保障国家生态、能源、粮食、产业和边疆安全方面负有重大使命,在推动绿色低碳、能源经济、农牧业发展和兴边富民方面肩负重要职责,只有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我们真切感受到,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紧紧依靠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扎实立足高水平安全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确保各项事业顺利推进、行稳致远。
四、积极探索以“六个工程”为抓手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
内蒙古着眼全国大局、立足本地实际,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谋划提出了“六个工程”,作为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五大任务”的创新举措和关键抓手。内蒙古将充分发挥“六个工程”的支撑牵引作用,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施政策落地工程,把政策红利变成现实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实施政策落地工程,有利于将党中央、国务院给予内蒙古的支持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落地生根,结出高质量发展的硕果。内蒙古将有力有序推进《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落地见效,系统梳理、充分用足用好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支持以及“三北”工程攻坚战等特殊支持政策,切实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国家的政策红利变成现实生产力。
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把降碳增绿变成增能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有利于将这两大任务协同落实、一体推进,产生“1+1>2”的效果。内蒙古将紧紧抓住国家在“沙戈荒”地区布局风电光伏项目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开发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推广光伏治沙新模式,实现增绿、增能、增收,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共赢。
实施温暖工程,把发展成果变成各族群众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实施温暖工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的能源资源优势,集中力量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供暖等问题。内蒙古将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持续深入、稳妥有序推进清洁取暖,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一体推进管网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让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使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实施诚信建设工程,把守信环境变成投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实施诚信建设工程,有利于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树立起内蒙古人讲诚信、守信用的正面形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内蒙古将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集中整治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诚实守信的激励约束机制,共同打响“投资内蒙古”品牌。
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胜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有利于突破内蒙古创新要素不足等瓶颈制约,改变跟跑、陪跑姿态,加快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内蒙古将聚焦低碳能源等五大领域和新型储能等八大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力争在重点突破中做到“起跑就领先”,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实施自贸区创建工程,把经济通道变成通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实施自贸区创建工程,有利于加快补齐内蒙古对外贸易短板,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内蒙古将以制度创新为牵引,加快推出一批基础性改革事项和高水平开放举措,统筹抓好重点口岸打造、开放平台能级提升、腹地园区建设、中欧班列提质扩容,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多伦新闻》官方微信
一审:李 欣
二审:李明慧
三审:格日勒
终审:马建东
来源:内蒙古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