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块古断碑,揭开广济古南岳神秘的面纱

民生   2024-11-18 07:05   湖北  

明代一块古断碑,揭开广济古南岳神秘的面纱

文丨张保国



自上篇《历史给武穴横岗山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一字之差错失南岳尊称》在头条发布后,遭到了部分人的质疑,为了进一步证明汉武帝禅封的古南岳是现武穴的横岗山,特再编辑此篇,以馈读者。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汉武帝所封的古南岳是现武穴的横岗山这个结论,不是本小编自已胡编乱造的,而是小编深读清广济县志时发现的。作出古南岳是现武穴横岗山这个结论不是个别文人诗作,而是明万历年间的广济县(武穴市前身)政府官方作出的,而且是由政府广济县令刘允昌确认并歌泳之,题刻在时广济县胜景四高楼之匾额上。记述这些诗作文献,不是个别文人诗集,而是严肃权威的地方志清广济县志。


武穴明时广济万历年间编篡了一次县志,可惜的是,在明末张献忠三入广济时,该县志在战火中遗失,武穴现存最是的县志,是清康熙年间的广济丁未志。该志只收录了古南岳是广济横岗山相关的诗词,并没有记录这个结论的成因和证据。致使古南岳是横岗山这个古文化,变得隐隐约约,若疑若现。连现在的武穴人都怀疑自己过去曾经的荣耀,更不论域外其他人。


近日,小编在网络上读到明湖广兴国(现阳新)大文豪吴国伦的一篇文章,深受启发,小编认为该文可能是揭开古南岳在武穴谜底的一把钥匙。现将该文复录如下。《题南岳僧募请藏经缘疏》:南岳僧寂庆远来叩予,坐谈岳景之胜,若移而置眉睫间,令予为欲矫杖欲飞矣。徐起和南谓予曰:岳盖七十二峰,而七十二寺据焉,其先三千七百祖师神,解大法流照叢林,遐哉邈矣。惟是侧刀峰,则大千禅师主之,而佛法中兴,嘉靖间,故相内江赵公尝以史官,奉使登岳访千师,兴之游赤帝峰,探所谓朱陵赤馆遗迹,得古断碑,读之大悟,非人间世也,因益祟岳祀而尊信千师。暨为宗伯时,又遣官齐送藏经及铜佛、铜钟入山,属于师奉,以为世守,久之,千师涅槃,吾师海量继之,延请高僧阅经三载。其后寺日颓,经日蠹,则峰势孤高,易受风雨故也,遂又改迁藏经阁于祝融峰,以待施经者。项沙门行游东吴,还过庐山掛锡黄龙寺,与众僧阅经,因问此经卷帙莊嚴,无异金函贝叶,安所从来?诸僧曰缴福,皇慈颁自内府蕞尔山寺,遂为祝圣道场,乃吉水鲁司空寔有力焉,沙门竊之自量,而有所请,夫庐名山,不列五岳,惟南岳之尊,俯四岳而小天下,而祝融又岳之笫一峰,无论仙隐禅遯,不可胜纪,即自上古所称,祝融游息,帝舜巡行,神禹得金检玉字之书,以治水榘,非诸岳有之也,乃独不得。内府颁经,为镇山之宝,七十二峰诸弟子,即无一善知识而能不以为缼典乎?兹行将南岳趗金陵,北走燕都,谒诸幺卿士大夫,兾其大发慈悲欢喜心,为隆施请补此缺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法布施,福德无量,直不必遇,赵相国鲁司空其人乎?茅被衲持钵公府所献,见而又安得鼓空舌,以动之顾乞仁者,一言为容庶幾不负名岳,且不负固疏其意,题之而复替之曰:和尚有志哉?海可变而苏也,山可纳而芥也,西域之径可驼载,而中国也,无一足以难其志者,汝但励汝志,佛力山灵,且口持之予耄矣,豈复能一言为岳轻重。



明吴国伦湖广兴国(阳新)人,兴国阳新与广济武穴,一衣带水,隔江而置,近在咫尺,吴国伦罢官隐居期间,足迹踏遍广济(武穴)山水,与广济(武穴)文人寇巨源、胡驾生、刘天衢等,素有往来,其甔甀洞稿,收录了多篇歌咏明广济(武穴)山水诗文,晚年自号南岳老人。


从吴国伦《题南岳僧募请藏经缘疏》所述内容看,所谓南岳僧就是现武穴横岗山寺庙的僧人。作出这个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点是“项沙门游东吴,还过庐山…”,从地理方位上推理只能是现武穴横岗山,湖南衡山、安徽天柱山,"还时"不需要经过庐山,二点是“其先三千七百祖师神",特指是的现武穴的横岗山,现横岗山巅镇山之宝的祖爷殿,始建于公元621年,殿中供奉的祖师神相传是在武当山修练成仙的距明朝三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时期的静乐国的王子。在田镇笠儿脑也有个祖师洞,洞前有座祖师殿,其楹联为“三祖云显武当,脚踏横岗留胜迹;仙府位于笠脑,东瞻福水向东流。”武穴广济民间流传的祖爷(师)就是牞助大禹治水的真武大帝。三点是“岳盖七十二峰,而七十二寺据焉”,唐时,武穴有广济“莲苞佛国”之称,山山有峰,峰峰有寺,“岳盖七十二峰,而七十二寺据焉 ”只有广济佛国才有如此规模的峰寺分布。


文中“大千禅师主之的侧刀峰,"应该是横岗山半腰横向前出形似侧刀的一样侧峰,该峰自唐朝至今建有寺院,由佛教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卓赐主持,今名四祖禅院上院。赤帝、祝融峰应是武穴太平山一尖,收录于县志明末诗人阮文茂“登鲍照读书台"诗可以佐证:东冲来自天柱东,汉皇鲁作祝融宫,一尖收尽诸尖秀,诸尖罗立似儿童。去地三十以里计,离天尺五将无同,赤龙未见时偃卧,骚客非止谢屐从。参军高着携万卷,精舍悬掛武夷峰,山海有经频在眼,奇句惊呼远帝聪。江汉无声流漠漠,皇州一气浑濛濛。百城府窥如黄鹄,三楚才俊具靓中,迄今大读梅花落,后逸应遇杜甫公,梅水诗篇惊海内,一尖高唱有神工。阮文茂诗中“汉皇鲁”应该指的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的鲁元公主,鲁元公主的丈夫是西汉第一代汉王张僵。那么这祝融宫早在汉武帝登天柱山前就存在,所谓的朱陵洞天是道教第三洞天,朱陵洞天遗迹应该在现在横岗山和太平山一尖之间神秘的大阖山。


巜缘疏》文中“故相内江赵公”,经查资料,确有其人,赵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今四川省内江市内)人。明代名臣、学者,为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明世宗擢其为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后两次遭权臣严嵩中伤,被夺职。明穆宗时复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参与促成“俺答封贡”。因与高拱不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归乡,居家闭门著述。万历四年(1576年),赵贞吉逝世,年六十九。获赠少保,谥号“文肃”。


而巜…缘疏》的作者吴国伦,在世时间为1524年2月25日—1593年7月21日,吴国伦字明卿,号川楼、惟楚山人、南岳山人,汉族,武昌府兴国州尊贤坊三甲人(今属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富川街三眼井)人,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等七人并称“后七子”。


另查清广济县志,明刘允昌任广济县令时间为1601到1604年。


从嘉靖间赵贞吉登岳访千师,游赤帝峰,得古断碑,读之大悟,到吴国伦题南岳僧募请经缘疏,号南岳山(老)人,再到广济县令刘允昌歌咏礼潛曰:"楼之东,摩天削出青芙蓉,下固穷泉上薄日,其气魂魂光熊熊,玉泥金检自何代,轩辕副岳元封封,赫苏躍迹禅德通,衡南储君骑赤龙,紫光繡衣群官从"。这说明武穴广济明代横岗山就是汉武帝禅封的古南岳,不是明广济县知县等人空穴来风,胡编乱造的,而是由朝庭史官实地考古发现并由地方官吏确认表书在文旅胜景之上。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具有传承互证关系,是明广济官方对民间南岳传说基础上再次确认。


由于历史的原因,武穴古文化曾经过二次文化传承断层,唯独佛教文化得以延续。天下名山,僧道尽占之。武穴横岗山自上古就是道教胜地,佛教据山自唐初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始,从晋时的慧远到唐时的道信,再到明时的千师,广济佛国薪火代代相传,天下名山,僧侣尽占之。古南岳横岗山,由驻山的僧侣,口口相授,传承至今,才不至于泯灭,实广济佛国之所幸。


认定古南岳在广济横岗山,不仅是是明代广济官员和文人,早在晋时,就有多位文人都认为古南岳在古寻阳现横岗山。东晋文人陶渊明故友颜延之写的巜陶徵士诔》文中就称:“有晋徵士寻阳陶渊明,南岳幽居者,…卒于寻阳县柴桑里“。这个南岳就在江北古寻阳。


东晋文人张僧鉴《寻阳记》也专门记述古南岳和匡山:"先生名续,字子希(按:希或当作孝);周时,师柱下史老聃,得久视之道,结茅于南鄣虎溪之上,修炼七百年。定王常问柱下史伯阳父,方今神仙在世者,伯阳父举五岳诸仙以对,先生其一也。王召之日,先生不见。后二百载,威烈主复遣使成安车迎之,未至。之二日,白日轻举。使者访其隐所,仅有草庐焉。回奏。因命南鄣山为靖庐山。邦人以先生姓呼匡山,又曰匡阜,至今其乡若社因先生而命名。虎溪由是为三十六福地。汉初以鄣山之天柱为南岳,鄣山为之贰。武帝元封五年,南巡狩,登祀天柱,常望秩焉。既而射蛟浔阳江中,顾问此山何神也?有对以先生成道此山者,由是封为南极大明公”。文中的"鄣山为之二",明指的是:庐山为南鄣山,封南极大明公,但不是南岳,而江北寻阳天柱山为北鄣山,才是汉武帝封的南岳。庐山与南岳分别处在古寻阳的一南一北。


陶渊明也认为南岳也在江北古寻阳境内,其《述酒》: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嶽无馀云。《游斜川叙》: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文中的曾城和灵山均在现武穴梅川附近,“彼南阜,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指的古南岳衡山礼灊之天柱峰。


据《永乐大典》卷6339引《江州志》载:张僧鉴,南阳人,父须元,徙寻阳,世为州别架从事。僧鉴善属文。先是须元尝作《九江图》,具载八州曲折成江者九,僧鉴因之遂作《寻阳记》。


无论是张僧鉴、陶渊明还是颜延之,都曾在江北寻阳生活过较长时间,而且同处一个时代,陶与张同在桓玄帐下任职,颜延之是陶渊明是至交,三人诗文中所称的南岳和南阜均指的是现武穴横岗山(具体可参见拙作《陶渊明归隐幽居地在现武穴梅川》)。这说明早在东晋朝代,就存在现横岗山是古南岳一说。


湖南衡山自隋文帝禅封后称南岳,历史是无异议的,但汉武帝封的古南岳是哪里,史学家是有分歧的,东汉班固认为汉武帝登的山不是衡山,而遥封的是湖南衡山,他所坚持的南岳衡山古老传说,而晋郭璞则认为汉武帝登的山和封的山是一山,是霍山,他坚持的依据霍山是衡南储君副岳。但汉武帝登的是哪个山都没有具体明指。《汉书·地理志》也是班固著编的,看他笔下的“灊天柱山”具体方位在哪:


"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户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楼船官。县十二:舒故国。莽曰昆乡。居巢 龙舒 临湖 雩娄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襄安莽曰庐江亭也。枞阳 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灊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睆有铁官。湖陵邑北湖在南。松兹侯国。莽曰诵善“。


从巜汉地理志》着灊天柱山在南,且紧挨着寻阳县,禹贡九江就在古寻阳县。


《尚书·禹贡》载:“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这个古衡山与禹贡九江连在一起,禹贡九江在那里,衡山就在哪里。


《太平寰宇记》载:宿松,汉皖县地,属庐江。桑落洲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四里,江水自鄂陵分派为九,于此合流,谓之九江口。洲与江州寻阳县分中流为界。《尚书注》记载,江于此分为九道,《浔阳记》云,大禹治水,疏通九江,多余的土,堆积成了桑落洲,上下二三百里合流,昔日,秦始皇,汉武帝曾登庐山以望九江口。这进一步说明当年司马迁随同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寻阳射蛟和自寻阳浮江就在古寻阳现武穴黄梅范围,古南岳衡山和禹贡九江连在一起,现在大别山南部就是古衡山,敷浅原就是现宿松的桑落洲。


至于湖南的衡山,有学者己有论述,属于地名南移,是由汉初衡山王吴芮带去湖南。


《资治通鉴》载:黥qíng布者,六人也,姓英氏,坐法黥,以刑徒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英)布皆与其徒长豪杰交通,乃率其曹耦ǒu亡之江中为群盗。番pó阳令吴芮,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pó君。布往见之,其众已数千人。番君乃以女妻之,使将其兵击秦。”


吴芮在秦末为番阳令。秦亡后,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九江王府就在武穴,封英布的老丈人为衡山王,都邾,今黄冈团风附近,吴芮被封的衡山国的范围就在现大别山南部,而武穴就处于大别山最南端。项羽死后,刘邦平定天下,建立了汉朝。而作为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英布,又被刘帮封为淮南王,治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等郡,而英布老丈人吴芮改封长沙王,去了现湖南长沙。


据《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庐吴传》记载,吴芮为衡山王4年,徙为长沙王后,传四世,历45年,或以为,湖南衡山之名由西汉之初吴芮迁临湘后始有之。


英布叛汉被诛后,淮南国封给刘长,刘长死后,一分为三,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汉武帝元狩元年,衡山王刘赐谋反败露,衡山王被废变衡山郡。以上史料说明,现大别山南部,自古以来,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一直存在衡山地名,这个衡山地域范围就是指现大别山南部。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就是现大别山南部即衡山中一个山峰。


关于礼灊,小编已在《历史给武穴横岗山开了个天大玩笑,因一字之差错失南岳尊称》一文中作了专门论述,故不再重复。所以说登礼灊之天柱山和登灊之天柱山是两个不同概念,汉武帝禅封的天柱山与现在的安微的天柱山没有关系。


明朝横岗山一块古断碑的发现,进一步坐实了横岗山古南岳的身份,现在不知道当年古断碑命运如何?还有大禹治水的玉字金简,朱陵洞天的遗迹,古祝融宫,是否古迹尚存?武穴横岗山,到底隐藏了多少古老秘密?真正期待一次现代官方考古和权威发布,让武穴古文化重见天日,扬名世界。


微武穴(广济天下)视频号上线啦!
欢迎关注!

-END-

责编:大尉|初审:大飞|终审:大军

来源广济文化

微武穴平台推广合作:13409992039  郭经理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广济天下
宣传武穴 新媒体宣传、活动策划业务联系电话:1340999203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