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位青年才俊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笔墨传承,功力深厚,但他们绝非固守传统,而是均从自身视角出发,试图突破“旧传统”,拓展“新山水”,从多变中寻找时代背景下的“湖山望境”。
黄佳茂的画更多表达出一种拓望,拓达山水,思怀激望,其近作一方面强调树石与林泉的形式感,一方面注重画作的材质及装裱,遒劲的笔法、丰富的层次与繁密多变的姿态表达为一种不断的自我叩问和突破,却最终从画面中传达出某种自足。
陈明坤的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审望,审度湖山,谦怀敬望,其新作颇有一番烟云供养之气,无论山峦、塔楼、树滩、残荷,均浸润在氤氲水雾之中,平远中见空灵,笔墨中见气象,令观者不禁想于画中寻觅人迹,共享惬意之态。
袁柳军的画则显露出一种趣望,品茗山水,凝怀展望,从造物造化的趣味出发,带着中国园林中稠密的“眼前有景”的空间观,有生动之韵、生活之气,兼顽皮之态,古意盎然,又不乏清奇之韵,散发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文人情调。
西湖的湖,是望境之湖;杭州的山,是望境之山。在这片湖山脚下,有着中国最具望境的美术学院,亦有着百年历史的文人印社,还有着千年余韵的藏书楼阁。湖山在望,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永恒主题,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生命依托,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象征境界。在江南的文脉中谈“湖山”二字,似乎又多了一层家园的意味,同时也包含着第四维空间的寻访,一种时间上的回溯和展望。对于沉迷遍览湖山并卧游山水的中国文人来说,“望”所代表的是一种无畏追问的精神,也成为不断内省并勇于开拓的自我观复的态度。
白驹过隙,湖山依旧。以这三位江南青年画家为代表,我们或许能看到这一代中国画践行者的努力,即如何以观复之心,不断叩问传统,突破自我,怀本而拓新,复省并前行。衷心希望,那些潜藏于画作背后的不懈坚持与反思追问,能为身处于今天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山水绘画,注入一些新的血液与激荡。
——许嘉(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学者)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