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雨不绝》:雨中景致与归心的交织

文摘   2024-12-04 18:18   重庆  

雨不绝

杜甫〔唐代〕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杜甫的《雨不绝》作于766年,诗人年逾五旬,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彼时,江南多雨,诗人频频咏雨,而这首《雨不绝》尤为特别。诗中描绘了雨后渐止的景象与船舶冒雨行江的场景,同时暗含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与现实的迟滞,景中含情,意蕴深远。

一、雨中景物的生动描写

诗的前六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雨后景致图: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雨声初止,淅淅沥沥的细雨仿若轻纱飘飞,弥漫在空中。杜甫通过雨声由大渐小的变化,展现出雨势减弱的动态过程,细雨飘飞的画面不仅具有美感,更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受。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雨虽未尽,但地面上的短草并未被泥水污染,展现出雨势的柔和与环境的整洁。院中的长条树枝随风轻拂,风力减弱,一切显得和谐而静谧。杜甫在这里巧妙地将“雨”“风”“草”“树”融合一体,让读者仿佛置身雨后的幽静庭院中。

二、寓情于景的情感流露

诗的后两句将视线从庭院转向江上,以动态场景补充情感表达: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舞石”喻水中激起的浪花,旋转如燕舞。诗人用“乳子”这一意象暗示对家人的牵挂,寄托了希望尽早归家的情怀。“行云莫自湿仙衣”则借巫山神女的典故,既有对江上美景的欣赏,又含自我提醒:不可只沉醉于潇洒游览而耽误归程。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眼前江上行舟逆浪而行,匆匆驶离。诗人对这种冒险的航行心存担忧,同时也隐约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即便归心似箭,现实中仍有风雨阻隔。江上船舶的急促行进既是诗人的写实观察,也暗含了他对人生坎坷与无奈的感叹。

三、诗意与典故的结合

杜甫善用典故,但在《雨不绝》中,“舞石”和“仙衣”两处运用稍显突兀,历来争议颇多。清代学者浦起龙认为杜甫以“乳子”象征对家庭的牵挂,以“仙衣”寓意游历与归家的两难;而当代诗人谢颐城则指出,这些典故显得不够协调,甚至略显生硬。然而,典故的运用虽有瑕疵,却也为诗增加了丰富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隐喻,使诗人在自然景物中的情感寄托更显深远。

四、雨中景与归心情的融合

整首诗从庭院写到江上,从静态到动态,层次分明,意境深远。通过对雨中细腻景象的描绘和江船行驶的动态勾勒,诗人表现了雨中景物的美,同时融入了自己归家的急切情感和对现实阻碍的无奈。雨虽然未尽,归心却如雨丝般连绵不绝,诗人借此诗传递了人生旅途中无法摆脱的牵挂与困顿。

杜甫的《雨不绝》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将静谧的雨后庭院和波涛中的逆浪行舟融为一体。雨声、云影、草泥,既是诗人笔下的生活场景,也是情感的寄托。雨不停,归心难绝,这首诗正是诗人在自然与人生困境中的深刻写照。杜甫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将日常中的雨景升华为富有哲思与情感的诗意画卷。

面朝大海的汪汪
谈天说地聊人生百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