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门口矗立两架白骨,每当清明时节,这里摆满很多鲜花来祭奠他们,这对白骨是一对夫妻,生前救人无数,死后以这样的方式再次“重逢”。生前救死扶伤,死后为医学献身,让人由衷的敬佩!
李秉权与胡素秋是一对医学伉俪,丈夫是神经外科方面的专家,妻子是妇产科方面的专家,共同为我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秉权于1922年出生于云南腾冲的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不久后母亲病逝。穷人孩子早当家,李秉权深知欲改变命运,唯有读书走出农门,看着父老乡亲因疾病早逝人间,他立志当一名医生。
靠着别人的救济与助学金,李秉权考上云南大学医学院,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医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李秉权发奋学习,爱情也不期而至。
一位清纯靓女在图书馆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着这位“帅哥”,他安静地坐在那里看书,给人一种沉稳淡定、执着、自信的感觉。而这位靓女就是胡素秋,相比他的家庭,她是将门之后,大家闺秀,父亲是曾是黄兴的弟子胡瑛,参加过辛亥革命,担任过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家境优渥,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么好的条件,胡素秋身边不乏众多追求者,她都拒绝,却爱上穷小子李秉权。她的父亲知道后,大为震怒,阻止他们来往。但胡素秋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接受父母的包办婚姻。
她对父亲说道:“秉权贫贱不移、自强不息,他尊重我、爱护我,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赤子之心。”听完后,父亲不再阻拦。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年底,他们喜结连理,婚后他们成为新中国首批医师,在各自领域发挥特长,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对待病人如亲人,专注医学事业,却很少陪伴家人,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探讨医学上的难题,在家聚餐成为小型医学会议。
李秉权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成为第一个开颅手术的人。可随着年事已高,忙于医学事业,身体大不以前,积劳成疾,李老想着身后事,脑子里萌发出捐献遗体供学生研究。他想起那个年代,遗体的数量远不能提供给学生教学与研究,李老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学生们去乱葬岗挖尸体。
2005年,李秉权因病逝世,按照生前遗嘱捐献遗体给国家,在场的子女们很不能理解父亲,子女们应该按照传统习惯,将父亲入土为安,而不是供人家参观!这是大不孝的行为,可李秉权的妻子胡素秋却很能理解老伴的行为,她淡然一笑,对孩子们说道:“以后我死了,也要捐遗体”。
子女们无奈只能照做,丈夫去世后,胡素秋守着老房子,保留丈夫生前的摆设,独自生活,不给子女添麻烦。即使耄耋之年,仍然坚持出诊、学术研讨会等。在2015年,胡素秋逝世,遗体同样捐给昆明医学院,追随丈夫的脚步成为“大体老师”。
2019年,夫妻俩制作成骨骼标本,供人参观,再度“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