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9:兰花病虫害防治导致药害发生的多种因素

楼市   2024-09-24 20:28   四川  

在《又见叶艺草因用药不当产生药害随笔推出后,兰友樊杪勇回复道:有机磷和乳油类在兰草上使用伤叶产生药害而菊脂类在一杆多花小排铃时使用也会产生药害使花开形(俗称炸苞)兰友们使用一定要谨慎

樊先生的回复让我想起了在兰花的栽培管理中,还鲜有人知的药害发生,于是我回复道:是的,酯农药对绽放中的兰花花朵是会产生轻微的药害反应。特别是对于那些瓣中脉有蚂蚁筋的瓣尤为突出。

不仅如此,植物栽培在用药上还是有许多讲究的,因此每个农药产品都标有使用说明,以及宜忌之处。大多数使用者只是看一下使用量就配药,这是不太负责的。加上现在农药作用范围标识所限,往往只能登记一个对象,更是让使用者难以找到准信,例如,能在大豆上使用,那么在花生上使用可不可以?如是,弄得广谱杀虫剂与杀菌剂都不敢扩大防治范围,多一个防治对象就多出一笔巨额的费用,成本必然就会分摊到每个产品上最终还是落到消费者身上,这样该药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感觉这是一个死循环。

另外,兰花是小众植物,在农药使用说明防治对象上就没有标注,因此使用者只能套用或借鉴蔬菜类及农作物配药用量。负责任的农药销售方一般是会建议小面积使用,在不出现药害的情况下再大范围使用,这样大家都放心。是啊!兰花是特种经济作物价值较高,一旦因药害而产生了损失,都没有办法承受,小心才能使得万年船。

而不负责的农药销售方只顾着把产品卖出去,才不会千叮咛万嘱咐,出了问题就会与你扯皮推诿责任。鉴于此,兰花栽培者自己就要多学习一下农药使用知识,像酸性的,碱性的,中性的如何正确使用都要去研究。

我在《又见叶艺草因用药不当产生药害上讲到,兰花叶片呈正反面光滑的革质状,这不像禾本科等植物叶片上有刚毛保护,因此在选用农药上就要选择性温和的水剂、悬浮剂、粉剂更安全。杜绝使用高毒农药有益无害,不要以为兰花不是食用的蔬菜,不存在残留的考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用药,如有这样的想法就错了。在这样的思想下兰花就容易产生药害,因为思虑不周必有事出。

以前有人在大田种植兰花生草时,为了节约栽培成本就会选择使用高毒的有机磷农药如:氧化乐果、敌敌畏、辛硫磷、对流磷等,因使用不当出现大面积药害时有发生。高毒有机磷农药对虫子有触杀、胃杀作用,并且对虫卵还有熏杀作用。具有使用量小成本低等优势,其缺点就是异味重,不安全,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10591605就是超高毒中的剧毒农药,人们在施药的操作过程中稍有不当,就会有中毒失去生命的危险。鉴于此,1059于八十年代停产,1605生产使用延续到九十年代。

如今的毒死蜱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使用到瓜果蔬菜上,并且是强制性的,说明有机磷农药残留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的威胁。对了,台湾省生产的毒丝本(陶斯松)其实就是大陆生产的毒死蜱,其商标有异而已。

农药1059包装我都没有见过,但听老人们说到其危害性那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是当时已知的有机磷农药产品中最高毒的,对人畜危害较大,并且使用条件苛刻。例如,早晨露重的时候忌用,高温时间段不能用,因为温度一高熏蒸就会加强,容易随着呼吸进入胃肠道从而对施药者的生命构成威胁。施药后用肥皂勤洗手,在施药过程中忌食任何东西包括香烟,还要防护到位。

可以说1059中毒生命难救,这才是停产的主要原因,后来的1065因施药不当也夺去了不少的生命,社会影响面较大国家这才不得不下文禁止生产。另外,像六六粉这是高毒的有机磷粉剂,其危害亦强,进入胃肠道夺去生命机率高,也被禁止生产与使用。如今,尚有小农药厂在违禁生产。

当下所谓的农残超标就是不合格的农药在被大量使用,或者说是不规范使用于入口食品植物中所导致,作为观赏性花卉在病虫害防治用药上确实没有那么高,但科学用药与安全使用上却不可忽视。例如,早晨露水重的时候用药效果不佳,有的甚至于还会产生药害。像使用波尔多液就要叶片干爽,在使用过程中遇雨不仅降低药效还容易产生药害。另外,毒性较高的化学农药不能在高温时间段使用,最佳用药时间是在晴天的傍晚,也就是下午5点之后,对人影响小且效果好。

当然,也有特别要求使用的农药,像咯菌晴施用于灌根就要求在30以上,这才发挥最佳效果,低于这个温度值效果欠佳。

总之,在选购农药的时候一定要多向商家或农林植保人员咨询,说出自己的特定要求,例如,说明用在兰花的防护上,并把高经济价值都要提示出来,这样销售方就会慎之又慎了。不要盲目用药,对于新药要小范围试用待取得第一手安全有效的结果后,方才可以大面积使用或推介。对了,新药试用是以一个月为最佳观察期。另外,农药使用基本知识一定要学习,以防错误使用导致不安全用药发生。2024924日万云坤于国香居

 

说明:本文配图系兰花自动化浇水场景。

 

本文系原创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盗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924日万云坤于国香

第一香笔记
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