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咚咚锵
图源:大众日报
昨日教师节,教师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来自各地新老学生的一波波感恩与祝福,对他们而言就是幸福时刻。
其实在一个月前,每一位教师都收到一件失而复得的珍贵礼物——“戒尺”。
戒尺,一个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象征。在古代私塾,学生调皮做错事或没有完成作业,老夫子拿出戒尺在学生手心“啪啪”打几下,戒尺就等于老夫子的威严,学生见了心里怕怕的。后来,私塾先生手中的专门用来惩戒学生的戒尺变成老师手中多功能教鞭。
8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其中,“加强教师权益保障”中规定“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
这些规则意见的实施,从政策层面把“戒尺”还给了教师,既是对教师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保障,也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护航。
无论是“80后”“70后”还是“60后”,是否记得自己上学调皮时被老师罚站过,罚擦黑板,用教鞭、课本、粉笔头敲打过?想想那些画面犹如就在昨天,你还会因被某个老师惩戒过而记恨他吗?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环境越来越好,随之出现的一些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
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娇气、说不得、惩罚不得,稍微受点挫折就“炸毛”,家长说管不了,社会也无可奈何。有人问,教师的“戒尺”哪里去了?教师的“戒尺”何时丢了?
没有人说出准确的时间点。大概是推行快乐教育、赞美教育以来,学生们更习惯在老师的赞美中成长,在家长的宠爱中成长。学生犯了错,被老师批评几句、惩罚一次就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以直面反抗为荣。有的家长知道后,觉得老师在伤害孩子,与老师闹,找学校告状,找主管部门投诉。为此老师受到批评、甚至受到处分,老师在“管”孩子问题上的无力感与挫败感越来越强烈。
当更多的教师认为自己“好心被当成驴肝肺”“没事给自己找事”时,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管教学生知识,不管教学生做人”“教师只是一份养家的工作,不是育人的事业”成为一些老师信奉的圭皋。
这是老师们对现实的妥协。
在《意见》发布当天,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纷纷在朋友圈转发这份《意见》,可见教师们内心并不是真的愿意扔掉戒尺“只管教书不负责育人”。
有一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还在社交媒体上发言:“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样说。但让教师在学生面前谨小慎微缩手缩脚,这不是正常师生相处模式。在非正常状态下的教师不可能充满激情地“传道、授业、解惑”嘛。在被困住了手脚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培养出富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信其师 亲其道,尊其师 奉其道,敬其师 效其行”,一位受人尊敬的师者,要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人格、令人敬畏的威信,对学生能“严爱相济,因材施教”。没有教育惩戒权的老师如何维护师道尊严,如何让学生敬师效行、信师亲道,师生绝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商业合同关系。
教师就像花园的园丁,不但要浇水施肥,还不忘修枝剪叶,这是责任,也是权利。教师敢不敢修枝剪叶、敢不敢拿起“戒尺”,除了拥有职业责任感,政策面的“明文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撑腰”,还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体校的孩子训练很苦,为了出成绩体校教练没有扔掉“戒尺”,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惩戒是“家常便饭”,但很少有家长对此有异议,因为家长们明白“严师才出高徒”。跳水冠军全红婵说她的金牌教练陈若琳“生活中真关心自己,训练中是真严”。一个女娃明白的道理,她的父母自然也懂得。
其实,在普通学校也一样,惩戒教育与快乐教育、赞美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都不完整,相互不可替代。不敢管学生的教师很难说是负责任的教师。
说一个笔者读初一时的一个故事吧。男生甲给女生乙写了一封情书,被男生丙无意发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情书读了出来,女生乙感到丢人大哭。班主任知道后,罚男生丙搂着校园里一棵大槐树整整一上午。此事传到丙的父亲耳朵里。丙的父亲对老师说,这小子从小就捣蛋,应该罚他搂一天树。
罚学生搂抱大树在今天看来有点过于严厉,但这次严厉地惩戒让男生丙懂得了尊重她人隐私,后来这名捣蛋的男生成为当地的成功人士。只是不知道此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家长们如何反应?
在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的根本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分歧是“该不该严”“严到什么程度”,这需要家长和教师相互理解、支持。在笔者接触的新一代学生家长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教育惩戒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鼓励教师重新拾起“戒尺”,如何用好“戒尺”十分重要。这就涉及惩戒的“尺度”和方式方法的问题。
惩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们不可因意气用事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任何伤害性的惩罚都是不足取的。譬如,罚站、打学生手心和打学生脸是截然不同的惩罚。把握好惩戒的“法度”,在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不可逾越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红线;把握好惩戒的“力度”,对违纪学生分清轻重、主次,该说服的说服,该惩罚的要惩罚;把握好惩戒的“温度”,惩戒必须以爱为前提,惩戒的同时不忘记给与关爱。
早在2022年,天津市就出台了《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可实施教育惩戒,同时明确教师不得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不得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该细则很好地解决了惩戒“尺度”问题,具有实操性。
今天,把“戒尺”还给教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更好。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