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吃几餐?

文化   2024-11-22 04:20   山西  



一日三餐是现代人普遍的吃饭标准,少一顿都觉得不对劲。其实,追溯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并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而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饿了就吃,不饿不吃,没有特定的进食时间。


从商朝开始,渐渐形成“定时吃饭”的习俗,但习惯于每天吃两顿饭。到了汉朝,一日两餐仍旧是主流的用餐形式,但出现了一日三餐、四餐,一天吃几顿饭成为区分贵贱等级的方式。按照礼仪,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仍是一天只能吃两餐。


一日三餐真正开始流行起来是在宋朝,宋朝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荣,百姓的经济收入相较于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再加上宋朝废除了以前的宵禁制度,夜市经济开始繁荣,各种餐馆也随之在晚上开始营业。既有富贵人家出入的高档酒楼,也有普通百姓光顾的街头排档。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市民在忙碌一天之后结伴逛逛街、听听戏、喝喝小酒、尝尝小食,逐渐固化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并延续至今。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官府一直提倡一日两餐的习惯,上自皇帝下到平民,大多也都是不吃晚饭的,佛家道家也是提倡过午不食,中医也提倡不吃晚饭,一些长寿老人也是不吃晚饭,这主要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为了养生。



以前,我们汉族地区每年只吃一顿晚饭,就是在每年除夕夜吃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交子时刻(23点—1点)吃,因此这个饭叫饺子。因为是夜饭,还不能多吃,所以饺子是素馅的,长辈吃四个,小辈吃八个,叫四平八稳,取个吉利。现在人已经听不到也不信这老一套了,除夕都是丰盛的宴席,而且夜里24点还要吃饺子,饺子里还要放很多肉,还要多吃。于是除夕之夜的医院最忙,喝醉的、吃坏了肠胃的,挤满了医院的急诊室,这还叫高高兴兴过大年吗?


明朝永乐皇帝有一个宠臣、翰林学士胡广皇帝很喜欢他,但是也很讨厌他,因为胡广爱吃晚饭。而胡广借口说自己长期有病,每天每顿饭吃不多,但要多吃几次,所以才吃的晚饭,皇帝也就原谅他了。其实,胡广也是当了翰林之后才开始吃晚饭的,而且晚饭非常地丰盛讲究,可谓花天酒地。然而胡广的身体并没有因为晚饭吃好喝好而强壮起来,反而毛病越来越多,37岁就死了。


可以肯定的说,吃晚饭,是我们人类产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主要原因。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同样的道理,人不吃晚饭也不会肥胖,不会三高。现在的人一边胡吃海喝,一边寻找各种减肥、保健、治病的方法,实在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在折腾,尤其是晚饭后还吃夜宵,不仅损伤内脏和身体,也减损福报和造业,如此颠倒但是人们好像乐此不疲。  


古人养生的概念,人不可吃的太多,七分饱就可以,不仅是每顿饭七分饱,而且整天都是七分饱,很多健康长寿的老人都有这个习惯。然而我们总是吃的太多,总是担心自己饿着,担心孩子饿着,担心老人饿着,担心病人饿着。我们中国人见面总是问人家吃了没有,甚至请客吃饭也一定要让客人吃得很饱,不然觉得没有面子。然而却是好心办了坏事,把我们自己和别人都撑出病来却浑然不知。

当然,正在长身体的小孩子、体力劳动者、老年人、病人,如果晚上需要进食则另当别论,而最好是喝果汁、吃水果为好。


• END •




静音寺文殊禅林
这里是五台山静音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晋(2020)0000009。顿愿法师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关注平台,学习佛法,开启智慧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