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2024年,体制内公务员集体失声,没人敢说话了

文摘   2024-11-04 09:02   湖北  

近期,一个显著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体制内的公务员在公共场合或媒体上的活跃度似乎有所降低。我的一些体制内朋友已经很久没有更新社交动态,更不用说微博或其他平台上的动态了。在中国超过700万的公务员队伍中,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这种“集体失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现实?


01 体制内的沉默,源自制度的约束

在体制内发言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体制内的规章制度严格,公务员们的沉默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忧虑和矛盾。许多人选择了“沉默是金”的策略。这种沉默可能源于职务的压力、领导的期望,或是压抑的工作环境,使得新入职的基层干部感到迷茫。没有人能够保证上级领导的决策总是正确的,但作为执行者的公务员,他们往往只能执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决策。无论是为了获得领导的认可还是那虚无的晋升机会,大多数公务员选择沉默,并勤勉地执行领导分配的任务。尽管这些任务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力和质疑,但执行者必须克服困难,坚定地执行。这种纪律性确保了上下级思想的一致性和执行效果,但也限制了公务员提出异议或发表意见,更不用说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从我的理解来看,人类是群居动物,真正能够遗世独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极为罕见。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体制内的人,往往对公务员群体带来的某些优势有一定的期待和认同,同时也对体制生活有所了解。公务员队伍归根结底是党的队伍,政治意识必须放在首位。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讲政治,通常有几个层面的考量,但在公务员队伍中,仍有一股风气,即听从领导安排就是讲政治,而且要放在首位。每个时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都会被教育这一课:讲政治意味着必须听从命令,听从命令则一帆风顺,不讲政治不听从命令则一事无成,甚至被孤立。归根结底,领导掌握着资源和权力,一次提升的培训机会可能给别人而不是你,同辈提拔时优先考虑的也是别人,通过一纸调令将你安置在一个没有展示机会的岗位上,这样的结果难道是你想要的吗?

俗话说,反抗一时爽,但后果可能是长期的冷遇。

02 体制内的沉默,源自高压下的艰辛

众所周知,公务员享有的福利待遇,无论是公积金缴纳比例还是养老,都过着体面的生活。但表面的风光背后,实则压力巨大。

两年前,当选调生周福贵到单位报到时,他的父母希望他能过上没有工作压力的安稳生活。既然选择了成为公务员,这样的期望似乎也符合公众的认知。在传统观念中,这预示着一种对当前安逸、未来稳妥的保证。如果只看每年持续在百万级别的国考人数,似乎也可以证实这一点。然而,事情已经开始慢慢变化。正如95后的周福贵回到成长之地湖南时,他面对着熟悉的土地,却迎来了许多未曾想象过的基层情况。他是公务员群体中的新鲜血液,同时也需要承接幻想和现实的落差。近年来,基本业务的大量增加、机构改革的开展以及作风整顿的强化,都在给基层不断加压,这些增加的压力也带来了职业光环下无处诉说的焦虑。近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参与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公务员群体中有35.2%的比例处于中高等焦虑状态。直观的数字揭开了那层面纱:曾经响当当的“铁饭碗”以别样的姿态得到关注。这是一种什么信号?焦虑、烦恼、压力并行,不尽相同的情绪层层叠进,在由六成都是基层公务员组成的金字塔结构中,折射着政治和社会的生态。我的一位同学专门负责官媒文案工作,每次遇到新政策出台就焦头烂额。为了领导的政绩,她常常通宵加班,周末无休。一个电话,她就要立刻赶回办公室写文章,作为局里出名的笔杆子,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紧张,跟她在一个城市生活,但是约饭难上加难!

03 体制内的沉默,一点小事就被无限放大

尽管美联储降息,但经济环境的下行是显而易见的,民怨四起。老百姓手头紧了,戾气就更重了。相比普通老百姓,公务员的工作,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福利待遇,确实很优越。普通老百姓往往对公务员群体有偏见,如果遇上个别官员态度傲慢,遇事推诿,就更是火上浇油。如果公务员一不小心在社交平台说错话,或者行为不检点,都很容易被人无限放大。身处目前特殊环境下的公务员,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存在很大的不同,朋友圈作为日常交流和互动平台,更是受到各种限制和约束。为了避免一点小事或者只言片语被无限放大,甚至被人肉,他们宁愿沉默,有苦有乐,冷暖自知。其实要我说,大家都是为了混口饭吃,都不容易。你看我好我看你好,这山望着那山高。

只要老百姓手头宽裕了,消极情绪自然也就消失了。只希望国家持续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管是从养老还是医保报销,多制定让老百姓受益的政策,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现在公务员越来越难考了,但是一考上就会衣食无忧,祝大家早日上岸,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也祝大家退休之后,都能有钱又有闲,安度晚年。 


寒溪君说
别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怎样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