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宇宙真实存在吗?

文摘   科学   2024-02-19 00:06   陕西  

多宇宙又叫多元宇宙,其中的某些宇宙之间相互为平行世界。多宇宙描述了类似“葡萄藤——葡萄串”样式的宇宙模型,我们的宇宙只是这其中的一颗小小的葡萄,这场景颇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正因此,人们对其关注度和喜爱度都比较高,光是以 “平行世界”作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就非常多。茶余饭后,我们也偶有幻想,是否在另世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我。


但是要严格一点从物理学角度谈多宇宙模型,它是不是跟咱们想象的一样,就是一个存在着的无数多个世界——每个世界里都有一个自己,大差不差的做的相同的事,又或者因为选择的不同在身份地位上截然不同……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多宇宙模型其实有着比较严谨的理论推导过程,这个过程和量子力学内容紧密相关。它实际上是由量子力学现象引发的一系列思考,是的,正是小宇宙在描绘大宇宙的宏伟蓝图。


如果要简单形容一下这个宇宙模型,我想,它即靠谱又荒诞。靠谱是因为多宇宙不是江湖传言,它有比较严格的一套理论推导过程,简化了量子力学疑难问题,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而荒诞感则来源于为了迎合多宇宙场景,这需要花费的代价太大,如此庞大的物质基础来源问题等等。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靠谱。这个就要从量子力学入门实验开始说起——双缝干涉实验(委实难以绕开,但保证极简易懂)

我们知道,光既像波又像粒子,有时候展示波的属性,有时候展示粒子的属性。各自都有其支持的实验和证据。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简单说就是让光通过带有两条缝隙的板子,通过观察光在板子后面屏幕上的成像,分析光的各种性质。实验者让一个光子投去双缝板(用熏黑的玻璃极大限度地降低了光源的亮度,直到理论上在光源与屏幕之间任意时刻最多只有一个光子经过),然后利用照相机的感光胶片超长时间的曝光,记录下经过双缝的光。


按照粒子属性,如果光是微粒,那么屏幕上应该是和双缝对应的两条细线,但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光子一个个地通过双缝,最后曝光的照片里(和单缝实验一样)依然出现了明暗条纹。我们后来知道,这是光子自己跟自己干涉的结果,当然既然是干涉,这体现的就是光的波动性。


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在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出粒子性(如反射、折射),而在双(单)缝干涉实验中体现出波动性呢?为此,人们加强了双缝干涉实验,一探究竟。


科学家在双缝后加了一个观测仪器,看看光子到底从哪条缝过来的。可是,人们发现一旦增加这样的装置之后,不会再形成之前的干涉条纹,实验就只能观测到光子一个个分别通过左缝、右缝、左缝、右缝……显示出的是两个单缝图样的总和。


总结一下:不加装探测装置观测的时候,光子表现出波的特性,而一旦加装探测装置光子就表现出粒子性。


这是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吧,不仅奇怪,甚至诡异。经典物理中,实验现象从不依赖观察,但是这里,观测起的作用不可忽视,甚至是决定性的,这和我们的常识严重不符。


用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波函数的坍缩,即,量子可以用波函数的方式来描述,观测之前,处于各种态的叠加态,当观测发生的时候,量子的波函数坍缩,以概率波存在的光子坍缩至具体某处,从而表现为粒子态。

但是对这里的细节,波函数坍缩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只有在量子力学领域出现的新词,比如,叠加、坍缩。


先看看叠加到底是个啥意思?

在经典世界中,我们从来不用这个词。其实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太能理解。叠加态叠加的是什么?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概率,是量子在未被观测之前的分布。

就好像,上课铃声快响了,同桌还没有来,那他要么会迟一点来,要么可能就不来了,越是临近上课铃响,他不来的概率就越高。但是这样形容还是差点意思,因为我们知道,同桌到底来不来,这件事其实已经确定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可量子世界里的不知道、大概、也许,是真的不知道、大概、也许。


于是我优化了一个比方,风暴英雄或者星际争霸里的扎加拉,都玩过吧,没玩过也没关系。时空枢纽里扎加拉的大招是全图筑巢,钻进去以后,可以从任何一个口出来。那么,在扎加拉出来之前,它到底在哪里?此时,它便处在若干洞口的概率叠加态,将来出现在哪儿都有可能,具体位置,只能在它出洞以后才知道。


下面,我们再看看坍缩又是个啥?


坍缩这个词,其实非常恰如其分,如果想在中文词库中再找出第二个词来形容这个过程,还真是有点困难。它描述一件瞬间发生的动作——当量子处于叠加态的时候,这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不确定性,而观察、观测发生的时候,量子马上坍缩到一个具体的位置,显示出确定性。

这里,描述量子不确定状态的就是波函数,而由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就是坍缩。观测的发生,就意味着波函数的坍缩。同桌在走进教室的一刻其波函数坍缩,走出巢穴的扎加拉亦是如此


以上,就是大致的哥本哈根解释的内容。但是,哥本哈根诠释也只是众多解释中的一种,它和其他理论在说明量子力学现象这件事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别。

这就和看魔术和解谜魔术之间的关系类似——解谜可以有很多方式,有的解谜方式甚至还可能比魔术表演本身更加简单,但最优的解谜方式不一定等于表演过程。

而目前看来哥本哈根诠释解释的最好、认可度最高,但是,量子力学本身是否完全等同于哥本哈根诠释,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保留,即便正统不过的哥本诠释,仍然要面对一堆麻烦事。


刚才提几个词,观察、观测、叠加、坍缩……大家应该也能体会到其令人头疼的地方。什么是观察——人的观察是观察,动物观察是不是观察,机器人观察又是不是观察?叠加,什么是叠加?薛定谔的猫到底是生是死,什么叫既生又死……

由此展开,就会又涉及诸如“什么是意识”之类的哲学问题,好像要是不对意识做个严格定义——为什么人有猫没有,这哥本解释还就不通顺、不丝滑了。



那好,既然这么麻烦,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绕开这些?物理学要做的事本就是尽其所能、简化问题。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规避掉观测、叠加、坍缩所带来的问题,这是物理学不会排斥的。不叠加行不行?不坍缩行不行?不要观察者成分行不行?


行不行呢?理论上,好像还真的可以。出乎意料的物理理论往往来源于大胆的设想——不叠加,那么就意味着两个态可以都发生;不坍缩,则意味着光子其实即走了左侧,又走了右侧。


但是稍微等一下,怎么既走左侧又走右侧呢?毕竟双缝实验中观测坍缩了波函数后,人只观察到穿过一条缝的光子。


人们大胆假设,这一切如果真实发生,其实就意味着世界分叉了,你能看到光子确实从左边缝隙里出来,是因为能看到光子从右边缝隙出来的世界已经与你分叉,两个你就这样分开,但是你自己只能身处其中一个世界,分开的两个世界,互不干涉、互不影响。如此一来,观察者的麻烦也就解决了,因为从头到尾就不需要任何观测,任何意识因素的参与。


那这样,这个模型一出来,不就是多宇宙模型么?它好像一下把数学上的问题、物理里的问题都给解决了。这也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简洁、美观。


于是,之所以说多宇宙模型靠谱就是基于以上原因。但是为什么又说不靠谱呢?


蜘蛛侠平行宇宙插画

再细细品味,多宇宙模型是打消了人的所有疑虑吗?——是,观察的问题、坍缩的问题没有了,但是一下多出来这么多宇宙,我们又只是这么多宇宙中的一个,想想也觉得哪里不对劲吧。蜘蛛侠们到底谁才是真的?这问题,好哲学。


并且,好好的世界要分裂,那么什么情况下才分裂?这尽然是量子选择,比如双缝干涉实验中,量子的不同路径,导致宇宙的分裂。每次有一个量子选择,世界就分叉一次。

观察者在这个模型中,是作为波函数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本身也是以一种参数参与到世界的运动中,我之所谓是现在的我,其原因和量子选择的关系很大,这种感觉着实充满荒谬感。所以有一句话总结的特别到位:

“平行宇宙是廉价的假设,昂贵的宇宙。”

多世界是量子力学所有诠释中,能够以最少假设获得“正统”理论全部预言的一种假设。但是这宇宙的确是太贵了。




END




好奇心日记
随意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