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立
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过后,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候由少雨干燥的秋季气候向雨雪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在此时节,河流逐渐结冰,土地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也“钻入水中”成了老古人口中的“大蛤”。
同时,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的转化也潜藏于内,故而此时正是休养脏腑的好时机,要遵循中医“养藏”原则,强调滋阴养阳、扶正固本,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和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具体来说,立冬后的养生重点在于保暖、睡眠、饮食和情志调节。
1.保暖
立冬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此时“寒邪”极易作祟,“寒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主收引”故而容易导致感冒、关节痹痛、肌肉拘挛以及诱发胃肠道疾病等,因此首先要做好保暖。中医认为,冬季应注重“三暖”,即头暖、背暖和脚暖。适当增减衣物,不过薄也不宜过厚,以防止寒邪入侵而生病。
中医认为,久坐不动、久卧不动容易影响经络的疏通和气血的流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久坐、久卧会影响代谢,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和肥胖的风险。因此,尽管在冬日,也要坚持运动,适度锻炼,微微汗出,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训练,或者球类运动。但要注意保暖防寒,特别是在汗出过后。此外,选择适宜时间段,控制运动强度也是需要注意的。
2.睡眠
立冬后,应顺应自然的阳气运行规律,保持“早卧晚起”的作息习惯。
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太阳升起晚,落下早,我们要尽可能顺应这一自然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特别是老年人,建议延迟晨练的时间,户外活动选择上午9点半以后到下午4点之间最为适宜。
3.饮食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中医学认为,在冬季比较适合进补,因为冬季时令主收藏,是调补机体、养精蓄锐、增强体质的好时期。冬令进补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因人而异,二是因时制宜,三是适度进补。
1.因人而异。人与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比如我们常说的“虚”,也有差别,如气虚、阴虚、血虚、阳虚。气虚体质的人动辄气短、乏力懒言;阳虚人还会怕冷、四肢不温,经常起夜,大便稀溏等。这类人冬季适当吃些羊肉与偏温些的食材有益健康。但若是阴虚、血虚的人,温补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容易眼干口干、大便干,潮热盗汗,女性经期头晕心慌等,可以在冬季选一些温和甘平的食材,如鸭肉、百合、银耳、大枣等。
2.因时制宜。立冬后的饮食以滋阴养阳为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保持热量。冬季前期进补不宜过于燥热。此外,冬季活动量少,高热量的肉食明显增多,容易产生食积,或生内热,此时吃一点生萝卜,如白萝卜中医认为是辛甘凉的,可以降气消食、清化积滞。正如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这便是冬天要吃萝卜的原因。
3.适度进补。补要缓慢地进补,结合锻炼、饮食调整就会很好地改善体质。要注意不要盲目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以免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4.情绪
立冬后的情志调节也非常重要。保持冷静从容、安宁淡定的心态,避免大怒、大喜等情绪波动,有助于“养藏”和“顾护阳气”。
供稿:针灸科
编辑:袁 泽
审核:金 川
往期回顾